从古代军事舆图看中华传统文化
<!--enpproperty <articleid>37935806</articleid><date>2025-03-29 04:40:00.0</date><author></author><title>从古代军事舆图看中华传统文化</title><keyword>军事舆图</keyword><subtitle></subtitle><introtitle> </introtitle><siteid>2</siteid><nodeid>4108</nodeid><nodename>光嫡报</nodename><nodesearchname>光嫡报</nodesearchname>/enpproperty--><!--enpcontent--><!--enpcontent--><p> 作者:孙靖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p><p> 人类是具有空间感和空间头脑的动物,早在石器期间,先民就通过岩画、贝壳、植物纤维等分列其所关心的地物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来刻画他们周边的情况。舆图制作,也就是人类观察、相识周边地理情况,并运用本身的头脑运动和积聚的知识举行鉴别、分析,末了通过某种载体(布帛、纸张、兽皮、植物纤维织物、地球仪等)将其缩小比例出现出来的过程。以是,古代舆图不但是地理丈量的结果,也是对天然和人文地理情况的图像式的反映与再现,表现了古人对空间的认知,更是反映了古人是怎样熟悉他们生存此中、与其痛痒相关的大地。</p>
<p>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笔墨的发明与文书的应用,社会日益被构造为成体系的国家与政权,舆图日益应用在一样平常的政治、经济、军事、工程等方面,成为管理国家和构造、变更社会气力的紧张工具,尤其是在涉及较大地区、必要举行空间构造的事项中。</p>
<p> 中国绘制舆图的汗青源远流长。根据文献纪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大量绘制舆图的举动,尤其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与边防作为国之大政,在中国古代天然受到极大器重。而舆图更是受到历代军事家和朝堂火线的关注,在《管子》中就专门有“舆图”一篇,偏重夸大:“凡主兵者,必先审知舆图。”自秦汉以降,舆图在军事与边防范畴不停发挥着紧张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军事舆图,现在可见最早的,当属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舆图《驻军图》,对西汉前期长沙国南部地域的城堡、障塞和营垒等军事办法和己方部队的驻防环境举行了刻画与体现。而萧何、刘秀通过舆图相识天下政治军事格局与军事要隘,李吉甫献《河北险要图》等活动亦史不绝书。安禄山兵变前,就用舆图展示从幽州出发打击洛阳的行军门路和沿途地域的地理形势:“先三日,合上将置酒,观画图,起燕至洛,山水险易攻守悉具,大家赐金帛,并授图,约曰:‘违者斩!’”可见军事舆图在战役中的作用。以是从隋代以来,兵部所辖职方司不停有“掌舆图”的职能,不停到清代。对军事舆图的研究,对于复原古代的军事形势与战守步伐,以致古人对军事地理情况的认知,以及诸多军事细节,有着不可替换的学术代价。不停到清代,由各级官署所主持绘制,且由官员自行自动绘制的舆图数目浩繁。以边防为重要内容的军事舆图成为中国古代舆图的一大门类,具有不可替换的贵重文献代价。</p>
<p> 明代不停面对着北元和蒙古各部的军事威胁,北部地带是边防的重点,以是从明太祖洪武年间开始,就在从辽东到西北的漫长地带广设卫所,屯聚重兵,定都北京之后,为拱卫京师,更是在北部地域设置了辽东、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镇,合称“九边”重镇。到了明代中后期,边墙渐渐构筑成型。与此同时,随着达延汗、俺答汗等蒙古各部权势的崛起,明朝边防压力日益严峻,从而促使边防史地撰述进入高峰期,此中边防舆图亦为数浩繁,文献纪录和现存可见的绘本、刻本舆图都有力地证明白这一点。王庸老师在其《明代北方边防图籍录》(《地学杂志》1933年第2期)中,就列有“北边总图说”“边镇合志”“各边镇别志”“各路关卫区分记”等北方边防图籍共215种。此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九边图》系列。</p>
<p> 根据文献纪录,最早绘制九边图的,是嘉靖初年,兵部尚书命部属的兵部主事郑晓撰《九边图志》。嘉靖十六年(1537),兵部职方司主事许论将其所著《九边图论》呈给明世宗,受到其赞同,并下诏颁行九边。今后,多部九边图籍撰成,并传播至今,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兵部职方司主事魏焕著《皇明九边考》、隆庆三年(1569)兵部编纂的《九边图说》、崇祯时期兵部职方司主事陈组绶所编撰《皇明职方舆图》,以及本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申用懋彩绘的《九边图》残本。中国国家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各收藏一套彩绘本的《九边图》,遗憾的是未标注作者和绘制年代。</p>
<p> 从前面所列几种紧张官绘《九边图》的作者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与兵部,尤其是兵部部属的职方司有关。职方这个机构最早见于《周礼》,隋唐时期归兵部管辖,明朝规定职方司的职能是“掌天下舆图及城隍、镇戍、烽堠之政”。“凡天下要冲及险阻行止,各绘图本,并武士版籍,须令所司成造送部,务知险易”。“职掌天下舆图,及城隍、镇戍、营操、武举、巡逻关津之政”。“户部所掌有图志,而诸边疆界各有图本,以览知地形,为守御之计者,则属本部,故列于此”。从上面几幅《九边图》可以看出,其绘制风格是相似的,充实阐明中国古代成熟的官僚体制下,有成型的技能传承,形成了本部分前后继续的“小传统”。</p>
<p> 除绘制整个九边舆图的舆图外,与兵部有关的机构还绘制了许多单一或几个相邻边镇的舆图,也具有浓重的兵部职方司风格,好比万历三十一年(1603)宣大总督杨时宁进呈明神宗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万历后期任职山西的王士琦所编绘《三云筹俎考》等,充实说明白这一尺度式画法的影响力。</p>
<p> 《九边图》系列的一个典范范例,当属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彩绘《九边图》,此图系绢本彩绘,由十二屏幅构成,每幅图纵208厘米,横47.3厘米,通幅横阔近6米,绘制时间约在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之间。《九边图》并无方位标识,但大要为上北下南。该图自东向西,沿明代北部边疆分别绘制了九个边镇的山水、城堡、关隘、军事驻防及攻守形势等地理内容。图中的城堡,包罗府、州、县、镇、卫、所、营、堡,都根据品级与功能的差别,用相应的符号表现以区分,紧张城堡均绘有方形城墙和敌楼图案;诸边堡以带“望台”的方框表现。毗连各城堡的驿道描以细红曲线,长城则以带垛口的城垣图形来标示,图上的紧张城堡,多于其上用笔墨标出其四至及道里远近等。《九边图》色彩明丽,气魄宏伟,明代整个北方边疆形势一览而知,具有非常紧张的史料代价。</p>
<p> 明代军事舆图的另一个代表,当属宣大山西总督杨时宁主持编绘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此书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进呈明神宗,“上嘉纳之”,可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舆图与地物信息应创建在其所主持的观察与搜集、整理工作底子上,质量也得到天子承认,代表了万积年间宣大山西地域官绘舆图的程度和官堡的环境。《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分为宣府镇(约今河北张家口坝下地域和北京市延庆区等地)、大同镇(约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朔州市等地)和山西镇(约今山西雁门关以南的军事防御要地)各卷,接纳图说联合的方式,书首有三镇总图与图说,每卷首列该镇总图与图说,之后为该镇各路图与图说,再后为该路各城堡图与图说。三镇总图、各镇总图与各路总图都为两叶,而城堡图则为一叶。在每一幅舆图中,都具体地画出了城堡的外部表面、城门环境、城墙包砖与否等特性,以及城堡所负责管理的长城和烽燧等军事办法,而城堡周边的地理地貌特性也非常丰富地出现出来,尤其是那些与军事战守相干的因素,如河道、台地、阶地、山峦等,所对应的图说也具体地报告了城堡的周长、高度、沿革、驻军、物资以及战略军事代价等,一地形胜,可谓一览无遗,具有非常紧张的文献代价。</p>
<p> 总体而言,明代的军事舆图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如下特性:</p>
<p> 服从宁静的理念。以《九边图》为代表的明代北方舆图绘制出以长城为面,边镇为极点,边堡和交通门路为骨架的伞状军事体系,可谓在北边地带建立起层层设防的军事体系,但这套军事体系并非为了打击,而是为了防御,为了更好地管控与草原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换。</p>
<p> 对多元文化的包涵。《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编绘的目标是宣大总督杨时宁向明神宗报告宣府、大同和山西三镇的长城与城堡修筑和布防环境,但并非只体现长城内的环境,相反花了大量篇幅刻画长城外的穹庐、牲口等景观和草原大众放牧、骑马的情况。既反映出隆庆和议之后明蒙两边宁静来往的局面,也表现出对多元文化的包涵。</p>
<p> 测绘技能的精致。中国古代没有舆图投影体系,一样平常是通过地物之间相对位置关系来创建舆图体系,这就涉及到对详细地物之间位置、间隔环境的相识水平。根据笔者团队之前对多幅刻画大同镇部门地域和宣府镇全镇的舆图上城堡之间角度关系的数字化量化研究,这些明代边防舆图上城堡之间的关系与现实环境符合水平极高,可见中国古代各级当局对管辖地域的相识水平。</p>
<p> 绘制方法的浓重中国特色。长卷式舆图是中国古代的紧张舆图刻画与体现情势。明代的北部九边和沿海七边总图都绘发展卷,大概是长卷变形的分切屏风、册页装,表现了中国传统特色。</p>
<p> 《光嫡报》(2025年03月29日 11版)</p><!--/enpcontent--><!--/enpcontent-->
<!--责编-->
<div class="m-zbTool liability">
<span>[ </span>
<span class="liability">责编:茹行止</span><span> ]</span>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