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吉林调研指导
<p id="3RUA5D6M">8月13日,“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调研专家组抵达吉林省长春市,开展相关调研指导工作。此次长春之行是“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第六组专家调研团队的第二站。</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6P">集体合影</p><p id="3RUA5D6R">本次调研专家组由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担任领队,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任副领队;成员包括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国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油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赵培智,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罗贵荣,中国国家画院雕塑专业委员会研究员霍波洋,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蔡大礼等。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张东航,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刘少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高岭,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孙德伟,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一级巡视员景喜猷,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殷晓峰,中国国家画院油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建国,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陈华,吉林省书画院副院长李廷先,吉林省书画院外联部主任李向鹏,长春书画院院长赵经武,吉林艺术学院副院长李书春,吉林省书画院艺术家代表王东明、刘福生、曲胤达、于飞、崔宇、王姝、李耘莉、孙影、任长春、吴瀚、梁光辉及行政人员乔宇、房林等出席调研活动。</p><p class="f_center"><br></p><p class="f_center"><br></p><p class="f_center"><br></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71">调研会现场</p><p id="3RUA5D73">会上,张东航致欢迎词,李廷先介绍吉林省书画院基本情况和作品筹备情况,陶宏介绍“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相关情况,卢禹舜作总结发言。会议由李廷先、陶宏主持。</p><p id="3RUA5D74">在调研座谈会的现场,艺术家们满怀热忱,纷纷拿出拟参展作品手稿,向调研组专家细致入微地讲述作品背后的构思脉络、创作理念以及所运用的独特表现手法,力求让大家全方位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p><p id="3RUA5D75">与此同时,专家调研组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从作品的主题内涵是否深刻、形式技巧是否娴熟精妙,以及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之间如何达成平衡等多个关键维度,对每一件作品展开深度剖析,为艺术家们提出了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优化建议,助力备展作品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78">卢禹舜作总结发言</p><p id="3RUA5D7A">卢禹舜表示,此次调研看到大家的作品,感受到了吉林艺术家的积极准备,且体现出每位创作者对这次展览的重视。从材料下发到具体组织,吉林方面展现出很强的组织力,60多幅原作及照片可谓规模可观,能看出吉林整体创作水平的优势。“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是全国美术创作最高水平的检阅与展示,需集中画院自身艺术创作优势,体现整体美术创作与研究水平,应将能代表吉林美术最高水平的作品纳入其中,这需要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等多方合力支持,为活动奠定基础。卢禹舜明确肯定,吉林是美术大省,前辈艺术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排名前16便是明证;同时,吉林也是美术资源大省,工业、农业、人文等资源丰厚,创作成果丰硕,老中青艺术家梯队完整,发展潜力巨大。他提道,与会者们关注自然与现实、强调地域特色、注重创作动情、重视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建议都很有价值,艺术创作需避免形式化层面的探索,要用心用情,吉林省的美术家们在这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作为本届展览承办单位之一,中国国家画院自1981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大美为真” “培根铸魂 守正创新”理念,刘万鸣院长提出“经典引领 品格立院”方针,要求创作体现时代精神、代表国家民族形象,坚守高尚品格,将家国情怀融入创作,以双轮驱动夯实学术根基,引领全国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国国家画院的追求,也应是全国画院系统及参展作者的核心参考,画院画家的创作须具备引领性和精品经典意识。“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国家级展览,每两年一次,是画院系统成果最全面、规格最高的检阅,也是引领创作、促进交流、培养人才的关键机制。作为画院画家,不应只为展览而创作,而应将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像李可染先生、徐悲鸿先生那样,以长远视角对待创作,参与展览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艺术使命。东北三省作为老工业基地,有独特的文脉、基因、精神与底蕴,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资源,吉林不少优秀作品处于全国前沿,王建国、殷晓峰等艺术家发挥了引领作用。此次专家组的审稿意见,希望能为在场艺术家后续创作提供参考,也期待基础良好的作品能得到进一步深化提升。</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7D">张东航致欢迎词</p><p id="3RUA5D7F">张东航表示,“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承办,兼具权威性与学术性,意义重大。吉林省美术界人才荟萃,前期作品征集范围广泛且质量过硬。他期望吉林省美术界高度重视此次展览,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扎实做好组织发动与服务工作。同时,要珍惜与中国国家画院合作交流的难得机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当前,吉林正迎来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相关领导重视文化的发展,且经济文化发展势头良好。他希望中国国家画院的专家在“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及后续活动中,多关注吉林发展,助力吉林美术事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绽放光彩。</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7I">刘少妮发言</p><p id="3RUA5D7K">刘少妮表示,很荣幸有机会到现场聆听专家意见。此次活动是文化和旅游部首次主办,也是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首次接到相关通知,他们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能办到第九届并成为品牌活动,离不开持续的努力与沟通协调,也得益于文化和旅游部对其社会影响、艺术效果的认可与支持。专家调研团队的辛勤付出,为全国美术工作者争取了宝贵机会,专家们莅临吉林指导,为在场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平台。期待吉林艺术家们能快速成长、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7N">李廷先发言</p><p id="3RUA5D7P">李廷先介绍道,吉林省书画院成立于1985年11月,其前身为吉林省美术创作组,1997年后更名为吉林省书画院并沿用至今。目前,吉林省书画院在签约、特聘画家方面存在一定局限,过于侧重中国画、油画领域,对版画、雕塑、书法、综合材料等领域的关注有所欠缺,后续将适当加大对这些领域的关注力度。</p><p id="3RUA5D7Q">李廷先主张画家要立足地域进行创作,描绘自己熟悉的生活。为此,吉林省书画院组织了“关东大地行”“大美吉林”“图述华夏”等采风写生活动,自2015年起已持续近10年。不过,从创作情况来看,书画家们仍需真心、真情地投入其中。</p><p id="3RUA5D7R">谈及“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筹备工作,李廷先表示,今年3月接到通知后,吉林省书画院广泛动员画家积极创作。目前收件工作尚未结束,专家已看到近60件作品。</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7U">陶宏发言</p><p id="3RUA5D80">陶宏介绍道,根据“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组委会办公室工作安排,截稿前需赴部分省画院调研创作情况。此次由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担任专家组组长,组建专家调研团队来到吉林——这是调研工作的倒数第二站。对吉林省书画院的艺术家而言,在初评即将启动之际迎来专家组,对他们收尾阶段的创作调整、学术走向、投稿选择意义重大。“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特点突出:此前已举办了8届,从第九届开始将升格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已于年初向全国各省文旅厅下发了征稿启事;在展览规模上,相较第八届入选的千余件作品,本届展览将入选作品精简至550件,另设200件特邀作品,9月初启动评审,10月初进行终评;还新增综合材料画种,丰富了创作表现形式。参展要求方面,只要2023年以后创作、学术水准高且内容积极向上的作品均可参与投稿。入选作品作者将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参展证书及作品集,证书可作为职称评审和单位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展览期间还将召开全国画院院长工作会议和理论座谈会,广东展览结束后还将在全国10个城市及国际范围内开展巡展。</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83">纪连彬发言</p><p id="3RUA5D85">纪连彬表示,通过观看备展作品,他真切感受到了吉林书画新气象。此次调研观摩虽然时间有限,但是他对大家的作品也有了整体印象。画院画家及部分重点作者准备充分,部分作品表现相当出色。吉林这批作品十分接地气,大家立足吉林地域选材,像城市发展、乡村秋收等题材都很不错。当然,创作其他地域题材也未尝不可,艺术创作不应被地域束缚,文化艺术现象也不受所在地域限制,艺术家秉持真诚创作即可。从地域性来讲,红旗轿车的发展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高水平,艺术创作同样应体现动力、节奏等东北特征;长白山的神秘地貌也独具艺术价值。不过,目前很多作品中吉林的艺术特色体现得尚不充分。他还举例,李廷先的作品在人物表达上不落俗套,可见其用心观察且情感真挚;于飞的工笔画表现出色,能呈现水的律动,虽略显繁复,但也有独特看点,别具一格。</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88">赵培智发言</p><p id="3RUA5D8A">赵培智表示,吉林作为资源大省,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孕育出众多优秀画家,尤其在油画领域形成“吉林现象”,贾涤非、赵开坤、刘大明、任传文等老一辈油画家颇具影响力。吉林省书画院的中国画实力尤为突出,不仅人才众多,作品质量亦高,如青年画家曲胤达聚焦抗美援朝老兵题材的创作,立意深刻。同时他认为,每次适逢全国性的大展,都是青年画家成长的重要契机,能有效带动创作、促进交流。吉林省书画院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青年画家在主题题材、艺术语言等方面存在困惑,应该在自我判断与选择上多思考、多实践。吉林本土资源丰富,应探索更优方式呈现和反映吉林地域题材的内容、深入探讨形式语言问题,努力实践属于个人的绘画风格,产出更多优秀人才与作品,以此推动吉林书画事业持续发展。</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8D">罗贵荣发言</p><p id="3RUA5D8F">罗贵荣表示,青年艺术家在绘画创作时,画面常常呈现出过于紧凑的状态,难免有画面构成和节奏失措之感,但这或许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随着时光的流转,艺术家在生理与精神层面都会发生改变,其精神状态会逐渐变得松弛,风格也日渐成型,作品的精神内涵与美学面貌也会随之不断完善。画面紧凑虽体现了画家当下的投入,但过于认真执着,反而可能使画面显得情绪紧张,失去整体感,细节处理也可能因繁复而不那么自然。倘若过度关注创作本身,艺术家可能会忽略生命中那些可贵而真实的情感体验,并与技法创新形成精神同构,而这或许是众多绘画创作者都会有的经历。他认为,艺术家应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找到准确位置,并善于透过艺术创作表达出独特的思维意识和精神含量,从而展现出对文化建构的个体态度、肩负责任和自我认知。目前从已有创作中,有些画面存在的问题在现有时间内是可以解决的。</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8I">霍波洋发言</p><p id="3RUA5D8K">霍波洋认为,吉林省书画院成绩出色,专家指导也颇有益处。同时其从展览角度谈及几点问题,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底盘模型不够扎实,吉林省人才短缺,对特定话题挖掘得不够,作品设计规模虽有潜力但重点挖掘不足。二是艺术形式创新不够,作品缺乏朝气。三是艺术语言不够多元。四是展览形式陈旧,缺乏个人语言。此外,吉林省是雕塑大省,应组织雕塑人才和作品,扩大影响。</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8N">蔡大礼发言</p><p id="3RUA5D8P">蔡大礼表示,从书法篆刻专业视角审视当下,传统艺术虽爱好者与学习者众多,专业书法却愈发小众。人们对书法的认知差异显著,评价标准混乱不堪,对于何为优秀书法篆刻作品,莫衷一是,观点甚至针锋相对。在此背景下,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意义非凡,它更倾向于探讨学术标准,为书法创作与创新搭建了一个专业的新平台。吉林书法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吉林籍老一辈罗继祖、金意庵、周昔非等学者与书法家影响深远,丛文俊、刘彦湖等后来者也极具代表性。这次展览对吉林书法篆刻满怀期待,但此次展览受时间所限,书法类征集作品数量偏少,整体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篆刻作品更是仅有一件。希望吉林省书画院日后能通过外聘、邀约等方式,吸纳优秀书法人才,提升整体创作水平与学术地位。同时,他希望在院的书法家做好溯源与打通功课,利用吉林篆隶优势及丰富的考古资料,探寻创新与风格形成的切入点,实现业务突破。</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8S">景喜猷发言</p><p id="3RUA5D8U">景喜猷表示,此次调研组专家来长春为创作把脉、把握方向,令人欣喜。他谈道,吉林省书画院团队呈现年轻化趋势,充满活力与激情,肩负着本地美术创作使命。近年来吉林省书画院成果显著,重视写生等活动,艺术家们在汲取传统的同时追求个性化,虽有不足但透着希望。当前美术、书法界因传媒发达存在趋同问题,有人急于模仿获奖作品或名家手法,不利于长远发展。而吉林省书画院年轻艺术家在各方支持下,创作前景向好。吉林画家需立足本土,画长白山等特色题材。舍本逐末则难与他人比拟,唯有突出特色才能走得长远。</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91">殷晓峰发言</p><p id="3RUA5D93">殷晓峰表示,这届展览意义重大,要将其打造成国家级品牌展,对专职艺术家而言尤为珍贵,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展览实属不易,这是经文化和旅游部特批的大型展览,大家应把握机遇。创作无论地域、主题,都需用心、用情感描绘熟悉事物,要倾听内心的声音,这样创作的作品更有温度。他表示,自己生长在这片黑土地,从1978年至今仍坚守在艺术领域。这源于对家乡的眷恋——想将所学用于故土,是发自肺腑的情感。自己终坚守对本土的研究,希望借此抒发年少时对艺术的虔诚。希望大家拿出对家乡和黑土地的热情,坚信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96">王建国发言</p><p id="3RUA5D98">王建国表示,中国国家画院作为中国美术发展的风向标,在职画家均为全国绘画领域的精英,且专注于创作与艺术本体语言探索。此次调研团到访吉林,不仅带来技术指导,更传递了温暖,让吉林艺术家深切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在2024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大家奋力拼搏,入选人数实现历史性突破。吉林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艺术家多关注自然,风景题材绘画居多,还不断涌现出独特的表现性油画,这源于当地传承的人文环境、自然地理及精神气质。吉林生态条件优良、冰雪条件十分优越,为创作提供了丰富源泉。同时他也提及了作品草稿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画面构造稳固但本体语言探索不足、题材表现生硬、主题性创作有时显幼稚。他建议,艺术家应关注人性最生动之处,从自身角度切入绘画;当下大型展览中画家组织活动多、绘画少,灵动渐失,创作需融入真情实感,加强对人物与自然的观察。</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9B">陈华发言</p><p id="3RUA5D9D">陈华表示,“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极大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吉林市画院在吉林省内具有一定水准,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有6件作品入选,1件入选进京展,画家们的参展热情高涨。此次调研组专家的精彩点评让大家收获颇丰,他会及时传达会议精神,鼓励画家们在创作中更加努力,同时也期望专家组能到吉林市进行实地指导。</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9G">李向鹏发言</p><p id="3RUA5D9I">李向鹏表示,“绘画回归艺术本体和画家内心”这一提法积极且富有学术性,与以往不同,无疑是很好的指导思想。画院画家们一直秉持“全国画院是一家”的理念,去年到广州画院时,虽天色已晚,画家和老师们仍热情交流;在上海中国画院,大家也认同“全国画院应是一家”这个理念。与中国国家画院老师接触时,他感触颇深,这些老师学术定位高、能力强且十分谦虚。作为山水画家,其追随全国山水大家,关注长白山及东北地区,将本土山水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创作体系。在中国国家画院老师的指导及画院领导小组、各界朋友的关怀下,他会不断努力,为本土文化和地域风情的表达贡献力量。</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9L">赵经武发言</p><p id="3RUA5D9N">赵经武表示,中国国家画院专家到访吉林,带来宝贵艺术知识并举办意义非凡的画展,其学术思想高度与经验意见令人敬佩。他对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展览印象深刻,认为中国国家画院近十几年在传承文化脉络上贡献重大,画家对此由衷感激。他认同专家关于人才的观点,以及打造文旅融合新格局、加强画家修养、提炼本土文化的主张,尤其认同殷晓峰老师“没有数量变化就没有质的飞跃”的说法。最后,他感谢中国国家画院的专家老师们,希望他们常到长春和吉林作指导。</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9R">李书春发言</p><p id="3RUA5D9T">李书春表示,吉林美术人才辈出,20世纪60年代关东画派有王庆怀、孙天牧等;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贾涤非、赵开坤等表现性油画艺术家创作出诸多精品;中国画领域则有袁武等代表人物。谈及美术作品中的模式化、风格化、样式化、缺乏时代性等问题,他提出需从三方面改进:提升质量意识、拓宽眼界;强化艺术理念、深入思考;加强语言探索、增强吸引力。作品缺时代性与感染力,源于对艺术认知不足,专业与业余画家都需提升。专业画家应向素人学习,避免陷入套路;青年艺术家发展、团队建设等,是画院和高校需考量并亟待解决的课题。</p><p id="3RUA5D9U">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王静、刘华赞,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崔月,《中国美术报》社黄家馨等参与调研。吉林省调研结束后,专家组将赴黑龙江省开展调研指导工作。</p><p id="3RUA5DA3">编辑 | 黄家馨</p><p id="3RUA5DA4">摄影 | 黄家馨<br></p><p id="3RUA5DA5">制作 | 殷 铄、刘根源</p><p id="3RUA5DA6">校对 | 安亚静</p><p id="3RUA5DA7">初审 | 殷 铄</p><p id="3RUA5DA8">复审 | 马子雷</p><p id="3RUA5DA9">终审 | 金 新</p><p id="3RUA5DAK">《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p><p id="3RUA5DAL">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p><p id="3RUA5DAM">联系人:王会</p><p id="3RUA5DAN">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p><p class="f_center"><br></p><p id="3RUA5DAU">《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p><p id="3RUA5DAV">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p><p id="3RUA5DB0">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p><p id="3RUA5DB3">新闻热线</p><p id="3RUA5DB4">电话:010-68469146</p><p id="3RUA5DB5">邮箱:zgmsbvip@163.com</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