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度“夏秋之交” 处暑养生重在清热润燥
<span id="detailContent"><p>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记者田晓航、唐紫宸)23日迎来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中医专家先容,这一时期“余热未清”“燥气初生”,养生防病重在均衡“清热”与“润燥”,固护肺脾,为秋冬康健打下底子。</p><p><div align="center"></div></p><p>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董菲先容,处暑处于夏秋之交,通常随着几场秋雨的到来,气温会渐渐低落、昼夜温差加大,天气由暑湿转为凉燥;若暑湿余邪未尽,气候闷热易导致人体出汗过多、津液受损,斲丧心肺之气,随着秋燥到来,人体进一步出现口干或皮肤干燥、乏力、气短等症状;燥邪还会暗耗肺阴,体现为干咳少痰、咽喉干痒、皮肤粗糙等症状。</p><p> “处暑是养生的‘关键窗口’。”董菲说,这一时期饮食应留意少辛增酸、润燥健脾,可选择银耳、百合、梨、莲藕、荸荠、甘蔗等食品,缓解干咳、皮肤干燥;得当多吃山药、小米、南瓜、芡实、薏苡仁等健脾益胃食品;淘汰辛辣烧烤、油腻厚味及生冷寒凉食品摄入,以防助热伤津或损伤脾胃阳气;不宜过早“贴秋膘”,需待天气完全转凉后再渐渐增长温补食品。</p><p> 专家发起,处暑后顺应“阳气渐收”的天然规律调解作息,晚上10点前入睡,清晨6至7点起床;留意防寒保暖,特殊是护住头、腹、足等关键部位;活动遵照“动静联合,不外度耗阳”的原则,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低强度、有氧活动;自动调治情志,保持心态平和。</p><p> 处暑时节,人们还可使用中医外治方法应对常见康健题目。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传授郭斌说,逐日按揉足三里穴3至5分钟,可资助健脾胃、化湿浊、强体质;睡前按揉涌泉穴一百次,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燥、虚烦失眠;用艾叶、藿香、佩兰、苍术等药材泡澡或泡脚,有助于发散余邪、祛湿解乏。</p></spa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