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科研范式 探索医学奥秘

[复制链接]
查看1036 | 回复0 | 2025-7-2 09: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停以来,中医、西医对生命认知的理念和方法均自成体系。但随着各类生命数据的聚集、人工智能(AI)分析技能的加持,中医、西医的研究范式正在趋同。

“多种组学技能获取的信息已经在毗连中医和西医了。”在日前召开的香山科学集会新期间医学研究范式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底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德培表现,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2012年以来登载的论文,反映出西方学者医学研究头脑不停从微观向体系性、宏观化变化。

“西医的分子剖析为中药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底子;中医的团体调治和个体化方案为复杂疾病治疗提供体系办理思绪。”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说,在学科融合、数据科学以及AI大模子深度应用的配景下,中医和西医正走向深度协同。

西医着眼微观,“头痛医头”难治本;中医夸大宏观,机制不清起效慢。面临生命康健的大量未解困难,越来越多医学研究者意识到探索“宏微”并举的研究,是破译生命“暗码”的必由之路。

“宏微”跨界让患者受益

“在传统的临床研究中,患者是数据的‘泉源’,可穿着装备、电子日志等辅助检测本领的出现,助力患者升级为自动的临床研究互助同伴。”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副所长姚晨说,临床研究是医学创新的本源,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能获取更全面的动态数据流,临床研究新模式可确保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让患者获益。

“已往,中医‘望闻问切’难以客观化;如今,借助AI,联合大数据临床信息,一些病理表征可精准‘翻译’成中医理论中的证候。”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说。

时下,通过给舌头照相、让呆板搭脉、用目诊仪检测辨认康健态的AI应用渐渐广泛,AI给出的康健陈诉还能发至患者手机,引导其养生调治。

“要举行以代价为导向、以临床题目为导向的中医科学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光荣校长张伯礼以为,临床题目是中医研究要牢牢捉住的重点。要通过开展详细研究,办理详细题目。

“因经典理论的‘抽象性’及经典名方、针灸等的‘复杂性’,中医当代化研究更必要在临床与底子相联合的大数据模式下,借助AI等先辈技能开展多维多层面的体系研究。”陈忠说,如开展中药复方微观分子在差别时域和空间下怎样宏观起效等“宏微”跨界题目研究。

“一人一策”有望真正实现

以治疗失眠为例,中医师通过整合患者的舌象、脉象、情志、生存风俗等多源信息,在养心安神、疏肝解郁等方案中,筛选出处方并根据疗效反馈连续优化。

“这类治疗高度依靠医者,其在诊疗过程中获取的是复杂、含糊、非线性信息,要对其整合研判并给出办理方案,不确定性高、履历传承的壁垒也高。”刘保延说。

“10个病人找了10个中医医生问诊,一共开出多少个方子,答案非常明白,应该开出100个方子。”刘德培先容,当医学研究对某一种疾病熟悉的颗粒度充足精致,对个人的康健状态研判得充足精准,对药物组分的研究也充足准确时,“一人一策”有望在呆板学习和算法辅助下真正实现。

别的,质料学、工学等多学科交织有望改变中药复方制剂的用药方式,高精度核磁共振、显微断层成像、空间多组学与AI等前沿技能对中药防治疾病本质举行深度剖析。与会专家以为,大量新技能、新方法将助推医学研究开启AI4S(AI for science)新范式。

“范式转换不是简朴的技能叠加,而是涉及科学观、方法论、技能体系评价尺度以及科研文化的体系性厘革。”刘保延说。

“我们要鉴戒和利用当代先辈方法,对新方法新技能接纳包涵、开放的态度,要应用AI,但也要知道它的范围性。”张伯礼说,要遵照“一要学,二要用,三要知道范围性,四要不停创新”原则,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新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

主题

11

回帖

11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