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是小暑,标记着盛夏的真正到来。小暑节气,气候高温、高湿,人体处于“外热内寒”的特别状态。中医提示,夏日尤其是三伏天,正是“热养”祛湿、温阳固本的关键时候。妥善把握这个时期,不但能安然度夏,更能为秋冬的身材康健打下坚固底子。
小暑节气:
“蒸煮”模式下的身材警报
壹
小暑时节,我国大部门地域进入盛夏酷暑模式:
1
[天气特性]
“地气上蒸,气候下迫”——地表温度可超50℃,氛围湿度常>70%,体感“闷蒸”。
2
[身材警报]
中医以为,此时人体阳气浮于体表最盛,但内脏阳气反而相对不敷,出现“外热内寒”格局(明代名医张景岳称为“夏月阳气在表,胃中虚冷”)。
3
[科学印证]
此时人体底子代谢率进步(约12-15%),但消化酶活性却明显降落(约30%),印证了中医“暑必伤气,脾胃衰弱”的理论——食欲差、消化不良是常态。
三伏养生三大误区:
看似解暑,实则伤身!
贰
误区一:冰镇饮料/食品解渴降温
酷寒食品直接打击本就衰弱的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成“暑湿困脾”。
临床体现:腹胀、没胃口、大便不成形(溏稀)、舌苔白腻。
误区二:空调温度过低直吹降温
寒邪侵入人体,导致毛孔闭塞、汗液难排,拦阻正常散热机制,寒邪直中胃肠。
临床体现:头痛、怕冷、颈肩关节酸痛、反复拉肚子(寒湿型腹泻)。
误区三:大汗淋漓的过量活动
“气随汗脱”,大量出汗耗气伤阴,导致津气大伤。
临床体现: 心慌气短、满身乏力、口干舌燥、精力疲劳。
精确发起:选择清早或薄暮凉快时段锻炼,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度,并实时增补水分(温水更佳)。
中医“热养”四法:
顺应天时,养阳祛湿正其时
叁
针对“外热内寒”的特点,中医提倡“热养”以温内散寒、健脾祛湿:
01
热养之食为一法:
冬瓜薏仁老鸭汤(清补兼施)
▶做法:选2年以上老鸭结果更佳,与冬瓜块、薏米、姜片一起文火慢炖2小时,撇去浮油(淘汰油腻)。
▶功效: 鸭肉性凉补阴;冬瓜利水;薏仁健脾祛湿;生姜温中和胃,防止寒凉。综合起到清暑热、补阴津、祛湿不伤脾的结果。
▶频次:每周1-2次,对峙食用可明显改善夏日食欲不振、身材困乏。
02
热养之阳为二法:
科学日晒补阳法
▶时间/所在:巳时(上午9点-11点),选择树荫下或有遮挡处。
▶方法:袒露四肢、背部15-20分钟即可(制止暴晒皮肤),共同深呼吸,感受阳气的滋养。
▶益处:安全有用地增补阳气,促进维生素D合成(强筋骨),提拔血清素程度,改善夏日烦躁感情。
03
热养之术为三法:
隔姜灸关元穴(引发元气)
▶穴位:关元穴(脐下正中线4横指处),此穴为人体“元气堆栈”。
▶方法:切一片厚生姜(扎孔),放置于关元穴,取黄豆巨细艾绒(艾柱)置于姜上点燃。燃尽一柱为一壮,每次灸3-5壮。
▶频次:每周3次。
▶功效:温补下元,引发一身阳气,对抗“内寒”。当代研究证明,此法能明显进步腹腔脏器血流量(约40%),改善消化功能和反抗力。(操纵需安全审慎,发起初次操纵时在专业人士引导下举行)
04
热养之穴为四法:
逐日按摩足三里、阴陵泉
(健脾祛湿)
▶时间:最宜在晨起空腹或晚上睡前举行。
▶方法:
足三里(外膝眼下4横指,胫骨外缘):拇指指腹按揉3分钟,感觉酸胀为佳。功效:台甫鼎鼎的“长命穴”,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强健满身。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用掌根或拇指腹按揉3分钟。
▶功效:祛湿第一大穴,利水渗湿,健脾消肿,清除湿浊。常按改善湿气重导致的困乏、水肿、大便粘腻。
小暑是盛夏的开端,也是“冬病夏治”伏天养生的出发点。避开盲目贪凉的误区,善用中医“热养”聪明,通过食养、晒养、灸养、穴养这四法,正是我们顺天应时、固本培元、为康健“储备”的黄金计谋。
供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编审:黄浦区卫生康健委员会党委办公室
继承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康健黄浦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小暑】“热养”三伏头,中医4招护你避误区、赢康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