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医院扎堆做康复,院长直言:不转型就等死
诊锁界
作为创建于 1953 年的二甲综合医院,其康复医学科 2016 年才成立,却在 2018 年便获批虹口区唯一的康复医疗中心建设单位,2025 年更是彻底转型为三级康复专科医院。以上海虹口区为例,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 44.9%,慢性病高发,而康复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临床与康复割裂、治疗与预防脱节" 成为普遍痛点。
当上海虹口区江湾医院的 350 张病床打破科室界限,按需随时变身康复床,转型三个月便收治 1121 名住院患者、接待 4263 人次门诊康复时,这不仅是一家医院的 "身份转换",更折射出全国二级医院在医疗格局调整中的集体选择。
虹口区江湾医院。图/健康虹口
从上海到天津,从北京到全国多地,二级综合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的浪潮正起,背后是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求、政策导向的持续发力,以及医疗体系分工重构的必然趋势。
转型动因:从 "夹心层困境" 到 "康复蓝海"在上海医疗 "顶天、立地、强腰" 的格局中,二级医院曾长期处于尴尬的 "夹心层":上有三级医院的技术壁垒,下有社区医疗机构的基层渗透,专科特色不突出,患者吸引力有限。虹口区江湾医院的转型轨迹颇具代表性 —— 作为创建于 1953 年的二甲综合医院,其康复医学科 2016 年才成立,却在 2018 年便获批虹口区唯一的康复医疗中心建设单位,2025 年更是彻底转型为三级康复专科医院。
这一转变的深层逻辑,首先源于人口老龄化的刚性需求。截至 2024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3.1 亿,占总人口 22%,预计 2035 年将突破 4 亿,占比超 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以上海虹口区为例,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 44.9%,慢性病高发,而康复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临床与康复割裂、治疗与预防脱节" 成为普遍痛点。
政策层面的持续推动更让转型路径清晰可见。2021 年 6 月,国家八部门联合下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明确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2022 年 8 月,国家医保局进一步发文支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服务。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让康复医疗成为二级医院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出口。
转型样本:从 "单点突破" 到 "全国联动"上海:转型先行者的成熟实践上海在二级医院转型康复领域早已积累成熟经验。早在 2012 年,杨浦区老年医院便探索转型为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2014 年正式获批,2017 年挂牌 "同济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成为全国首家由二级公立医院整体转型为三级标准的康复医院,现有核定床位 444 张,实际开放 299 张,为后续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2025 年上半年,虹口区江湾医院的转型更具标杆意义。迁至新院区后,医院按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标准建设,3000 平方米的康复治疗中心涵盖物理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等全品类服务,创新推行 "全院一张康复床" 模式 —— 所有床位对康复医师开放,康复介入及时率从 68% 跃升至 93%,脑卒中致残率降低 10%,双向转诊时间压缩至 6 小时内。
松江乐都医院的转型则印证了市场潜力。9 年前转型为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后,床位从 150 张扩展至 200 张,作为国内首家通过 CARF 国际认证的康复医院,常年 "一床难求"。
"过去外科门可罗雀,内科人流稀疏,不转型真有可能活不下去。"
全国联动:转型浪潮席卷多地
上海的实践正被快速复制到全国。
北京:2016 年起分批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转型,至 2017 年底已有 12 家完成转型。2025 年 2 月,中关村医院正式获批为三级康复医院,这家始建于 1957 年的二甲综合医院,以 450 张病床的规模成为北京西北部康复医疗核心枢纽。
天津:2025 年 7 月,天津市第一医院宣布逐步转型为现代化三级康复医院,通过整合成立五大康复中心、组建康复医学部,推进 "临床康复一体化",其 300 张床位的资源重组方案成为区域样本。
上海普陀区:近期通过竣工验收的普陀区康复医院(暂名),核定床位 300 张,依托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重点打造神经康复、骨与关节康复等特色科室,预计将填补区域康复细分领域空白。
转型关键:从 "硬件升级" 到 "体系重构"二级医院转型绝非简单的 "换招牌",而是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革新。江湾医院的 "临床 - 康复一体化" 模式颇具启示:不仅投入 3000 平方米康复中心等硬件设施,更从制度层面打破科室壁垒,让康复团队 "随叫随到",实现从 "全院一张床" 到 "全院一张康复床" 的质变。
医保支付改革成为转型的重要支撑。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康复医疗住院时间通常达 30-60 天,远超综合医院,传统 DRGs 支付方式难以适配。为此,上海试点 "按床日支付" 模式:脑卒中患者转入康复医院后,30 天内支付 500 元 / 天,超过 30 天为 400 元 / 天,既匹配长周期康复需求,又避免无效治疗。
从上海首批转型的 12 家机构,到如今全国范围内的浪潮涌动,二级医院向康复医院的转型,早已超越单一机构的生存选择,成为医疗体系应对老龄化、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