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的“不仁”并非冷酷无情,而是指天地和圣人不偏爱、不干预,对万物/百姓一视同仁。就像祭祀时用草扎的“刍狗”,用完即弃,不因它曾被供奉而特殊对待——天地任万物自然生长消亡,圣人任百姓自主发展,不凭主观意志施加过多干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用风箱(橐龠)比喻天地间的状态:内部空虚却不会枯竭,越鼓动(运转),产出的风就越多。这是说天地因保持“虚空”“无为”的状态,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万物,暗含“保持虚静才能生生不息”的道理。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意为见闻再多、技巧再繁,也会陷入困穷;不如守住内心的虚静与中道。强调摒弃过度的人为干预和知识执念,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才能顺应规律、长久存续。
整体传递的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无论是天地运行还是圣人治理,不刻意施为、保持虚静平衡,反而能让万物/社会自然有序地发展。
天地,在中国传统中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在这个敞开的空间里,孕育了无限种可能,这种孕育之能,就是神,神者,申也,生也,就是这种能生万物,能让万物生长之能。
天地之间,华夏人的生存空间就是天下。
在天地之间,这种生生之动,就像“橐龠”一样,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大风箱,催动着天地之间的生生之动。这也是中国古典的时间奥义,天地的运转、循环,就是时间之行。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
月圆月缺,日月之行。
日出日落,昼夜循环。
我们的时间,源于我们的天地的自然规律。
老子观天地,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明悟了究竟的道理。
发现了时间的奥义。
天地的运转,不会向着某物,其生也不是为了“仁”,其杀,也不是其“不仁”,是超越了仁与不仁。是自然而然。
所以,人要顺应天道,而非天道顺应人道。
所以圣人知道这个道理,在制度设计上,有其冷酷无情之处。为万世开太平,并不是一直太平,而是一个治乱的循环,永远会朝向太平。
观象授时,国家按照天时安排农业生产。
建立健全的天文历法系统,政令也是依据天道,顺应天道。 你看 ,学中医的, 要 搞清楚五运六气 ,也就是这个道理。
不是我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仅仅是发善心,不仅仅是建立“真善美”的理论体系,人的意志不是核心,天地之道是核心。
万事万物,有其道理,各种各样的知识,无穷无尽,我们终其一生是学不完的。“吾生也有涯,无知也无涯”,所以就要像庄子说的“缘督以为经”,也就是老子说的“不若守于中”。
对于中医而言,就是中气内守,邪不可扰。
这次疫情,中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就是不管你这个外邪多么强大,我始终关注的是人的正气和人体整体的运作。这就“自胜者强”。 西医可以称之为“胜人者有力”,而中医就是“自胜者强”。两个向度。
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有一些守中训练。
比如静坐 ,就是一种守中训练。每天静坐一小时,坚持三年,我们身体的很多慢性的疾病会得到很好地改善,并且随之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有所变化。
比如我们的一日三餐。早中晚如果按时吃,营养合理搭配,保持这个习惯,这也是守中。
再比如起居 ,我们按照春夏秋冬的规律,该早睡就早睡,该早起就早起,我们守这个习惯,也是守中。
在中医看来什么是健康呢?
那就是吃的香,睡的好。体温正常,不便秘,不拉稀。撒尿不多不少,频率合适。该出汗的时候出汗,不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这就是守中了。
这个时候,我们不去管天地的仁与不仁,也不去管圣人的仁与不仁。我们自己要“仁”起来,不能麻木不仁,仁能感通,我们对我们的生活状况有所觉知,该做出调整的做出调整,这就是守中训练。
成事之思
《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常被误解为冷漠无情,实则揭示了最根本的成事法则——遵循规律而非主观妄为。将这番智慧投射到战略管理与战术运用中,便生发出一套"守中致和"的成事之道:战略如天地般守常,战术如橐龠般灵动,二者相济,方得始终。
战略如天地:以"不仁"立根,守规律之常
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不因偏爱而改变四季流转,这恰是顶级战略的本质——剥离主观好恶,建立基于客观规律的价值坐标系。所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并非对百姓冷漠,而是指治理者不能以个人情感替代制度规则,正如企业战略不能因管理者偏好偏离市场本质。
战略层面的"不仁"有三重要义:
以系统观替代局部观:天地不会因一朵花的枯萎改变气候,企业战略也不应为短期利润牺牲长期生态。就像亚马逊坚持"长期主义",不为季度财报波动调整战略节奏,最终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商业生态。
以动态平衡替代静态目标:天地通过四季循环维持生机,战略也需在扩张与收缩中找到平衡。华为在"压强原则"与"备胎计划"间的动态调整,正是对这种平衡的践行——既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又预留抗风险的缓冲空间。
以规则透明替代权谋算计:刍狗在祭祀中是标准化祭品,正如战略的核心是明确的规则体系。字节跳动的"Context not Control"(情境而非控制)原则,让各业务线在统一框架内自主决策,避免了因层级壁垒导致的战略变形。
战术如橐龠:以"虚动"为用,应变化之瞬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风箱中空虚却能鼓出无穷气流,恰是战术运用的精髓——保持弹性空间,在动态中释放力量。战略确定方向后,战术的价值在于"因势而变",就像风箱的拉动节奏随火势调整,战术的节奏需随战场反馈校准。
战术层面的"虚动"有三个关键:
以留白应对未知:橐龠的"虚"是蓄能的空间,战术中的"留白"是应对变数的缓冲。比如军事中的"预备队"制度,不将所有力量投入初始战场,保留应对突发状况的机动部队;企业的"试错预算",划出专门资源用于探索计划外机会,都是这种智慧的体现。
以联动替代单出:风箱的鼓风效果来自推拉联动,战术的威力也源于多维度协同。阿里在新零售布局中,线上流量、线下门店、物流体系形成联动,而非孤立推进某一环节,最终实现"全域作战"的战术优势。
以微调整替代大转向:风箱的拉动幅度随火势微调,战术优化也应基于实时反馈渐进迭代。腾讯微信的功能更新始终遵循"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每次只推出1-2个核心功能,根据用户数据调整方向,避免了因激进变革导致的用户流失。
守中为道:战略与战术的黄金支点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揭示了成事的终极法则——在战略的"不变"与战术的"变"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的支点。这个"中"不是折中妥协,而是基于本质规律的弹性坚守,就像天地的运行有恒定法则,却能容万物生灭的自然变化。
守中的成事之道,需把握三个平衡:
在长期主义中包容短期波动:亚马逊的"自由现金流"战略从未动摇,但会根据经济周期调整投资节奏——繁荣期加大投入,衰退期收缩非核心业务,始终围绕"客户体验"这个核心。
在系统框架中释放局部活力: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战略是定盘星,但一线团队被赋予"呼唤炮火"的战术自主权,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定资源调配,实现"战略统一+战术灵活"。
在确定性中拥抱不确定性:字节跳动的"全球化"战略坚定不移,但在具体市场采取"本土化生存"战术——印度市场侧重短视频,欧美市场强化办公协同,用战术的多样性支撑战略的稳定性。
从天地之道到成事之法,核心始终是"守中致和":战略如磐石,锚定本质不动摇;战术如流水,随势赋形不僵化。真正的成事者,既要有"天地不仁"的战略定力,不为一时得失偏离方向;又要有"橐龠动出"的战术智慧,在变化中捕捉生机。当战略的"常"与战术的"变"形成共振,便会生出无穷的成事力量,正如天地因规律而有序,因灵动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