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咏 牛眠吉壤在内心,朽骨何能余庆延?赖有闺中贤妯娌,不教袒露叹年年。
沂州,也就是如今的山东临沂,有一个叫宋君楚的人,当官当到侍郎。他一直信仰风水学,连家里的妇女们也都能阅读有关风水的一类的书,还都通晓此中的原理。
厥后宋侍郎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也分了家,各立流派。为了给父亲选择营葬的风水宝地,两个兄弟各行其事。他们只要听说有那里有善于相地脉、看风水的人,兄弟俩会不远千里,都争着去请了来,一来一去,两家都招罗了上百名风水老师。请来的这些风水老师都为款项而来的,这些人每天骑着马去郊野野地看坟地,两家分成东西两路进收支出,就像是两支部队一样。
过了一个多月,兄弟两家分别寻到了各自中意的风水宝地。这个说把父亲埋在这里,以后子孙会封侯;谁人说把父亲埋在那边,以后子女会拜相,两兄弟各说各理,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到了末了意见无法同一,于是两家便都赌气不再探讨了,各自去营建坟墓,又是搭锦棚,又是插彩旗,两家都把统统预备齐备了。
到了发丧那天,他们把灵柩抬到了岔路口,兄弟俩人分别带领着本身门下的风水老师又辩论了起来。两边各执己见,从清晨太阳出来不停争到太阳西斜,照旧决定不下。两边来送殡的客人都等得不耐心,陆连续续都走了。抬灵柩的役夫们换了十次肩,末了疲劳地都撑不住了,看来这钱也欠好挣,于是干脆把灵柩扔在路边,也都走了。
到了这个样子,两兄弟照旧互不当协,也顾不得什么入土为安,索性不葬了,就在停灵枢的路边,调集工匠,搭起了茅棚,以掩藏风雨。哥哥在这边建了房子,留下人看管;弟弟也学着哥哥的样,在那里建了房子,派了人驻扎。哥哥再建房子,弟弟也再建,如许相互对着干,三年之后,这个地方竟然成了个乡村了。
又过了很多年,两兄弟相继去世了,老大的妻子与弟妹一块探讨,各人冲破了丈夫们水火不相容的议论,妯娌二人一齐搭车去田野,看那两座坟地,各人说都欠好。于是二人重新预备聘礼,请风水老师另择宝地。每找到一个地方,肯定先要老师画成舆图量给她们看,以辨别优劣。老师们天天都呈进好几份舆图,妯娌两个全都指出了弊端。过了十几天,才找到一个好地方。老大的妻子看了舆图后,高兴地说:“这下可以了!”将图纸拿给弟妹看。弟妹看了后说:“埋在这地方,日后我们家应当会出一个武举人。”
宋待郎终于下葬了!葬后三年,宋侍御的长孙果然考中了武举人。
【老老葛说】
这篇故事原文的标题叫《堪舆》。查了一下百度,是如许说的:
堪舆 :堪,天道;舆,隧道。堪舆即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后代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故堪舆在中国民间亦称之为风水。然而有的人称“堪舆”不但看风水而已,而应分五部份,曰:罗经、玄空学、葬法及形家。
听说如今有的高校里还专门设立有关风水学的专业,称“去其糟粕,存其英华。”毕竟风水学是否科学,老老葛不想研究,但是从这篇故事来说,宋家两个儿子的做法是非常荒诞的。
古人在建房屋、选坟场时讲求风水,以为风水会影响子女的兴衰。宋侍郎的两个儿子为了坟场的风水题目闹得不亦乐乎,居然掉臂“入土为安”的古训,把老父亲凉在田野很多多少年,连其时的人都看不下去了。蒲松龄在文中就说:“青乌之术,或有其理;而癖而信之,则痴矣。况负气相争,委柩路侧,其于孝弟之道不讲,怎样冀以地理福儿孙哉!”意思是说,风水之件事变大概有点原理,但是太过讲求就痴了!更况且两兄弟赌气把棺材都扔在路旁,连根本的孝道都不讲,还怎么指望风水来保佑子孙呢!
【原文】《堪舆》《聊斋志异》三会本 卷五 第四十篇
沂州宋侍郎君楚家,素尚堪舆;即闺阁中亦能读其书,解其理。宋公卒,两公子各立流派,为父卜兆。闻有善青乌之术者,不惮千里,争罗致之。于是两门术士,召致盈百;日日连骑遍田野,东西分道收支,如两旅。经月余,各得牛眠地,此言封侯,彼云拜相。兄弟两不相下,因负气不为谋,并营寿域,锦棚彩幢,两处俱备。灵舆至歧路,兄弟各率其属以争,自晨至于日昃,不能决。来宾尽引去。舁夫凡十易肩,困惫不举,相与委柩路侧。因止不葬,鸠工构庐,以蔽风雨。兄建舍于傍,留役居守,弟亦建舍如兄,兄再建之,弟又建之:三年而成村焉。
积多年,兄弟继逝;嫂与娣始同谋,力破前人水火之议,并车入野,视所择两地,并言不佳,遂同修聘贽,请术人另相之。每得一地,必具图呈闺闼,判其能否。日进数图,悉疵摘之。旬余,始卜一域。嫂览图,喜曰:“可矣。”示娣。娣曰:“是地当先发一武孝廉。”葬后三年,公长孙果以武庠领乡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