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药以外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举行治疗的方法,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按摩、气功、体育疗法等。
中医外治法汗青久长,古今医家广泛器重并广泛利用。早在汉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对敷法的用途、敷药的剂型、方法及留意事项,做了较为具体的形貌,并初次提出外伤愈后留有瘢痕及用药物外敷以防备之。
清代出现了第一部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体系总结了外治法的运用履历。吴尚先改《外治医说》为《理瀹骈文》,其自跋云:“《外治医说》刊既成,时贤皆云不甚解。其欲得吾之说者,则取其方而已。予知说之不可也,而要围垦遂弃。爰改名骈方,借《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句,摘理瀹二字以题其篇。”相对于内治法,外治法更能表现中医药“简验便廉”上风:
①轻便易行:较少受时间、所在、条件影响,如吴尚先以为“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管束,无黏滞”;
②收效敏捷,无口服药之苦;
③本钱低廉,外治法可以不利用中药大概仅需少量中药即可;
④实用性强,病情标本缓急均有利用大概;
⑤便于推广,百姓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