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问道是《天道》里的删减片段之一,也被视为整部剧最高深的对话。能看懂这段对话,也就能够看透《天道》整部剧的核心思想。对人生事业都会有帮助。
丁元英和韩楚风用钱探路,是为了筛选出得道高僧。两次遭拒后,丁元英拿出的那首诗,却成了得见高僧的钥匙。很多人不理解这首诗的意识,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诗的内容是: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
悠悠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然后,智玄大师继续问,修行不取真经,修行的目的又是什么?
丁元英说,
真经是达到大智慧的法门,
可悟不可修。
修,为成佛,在求。
悟,为明性,在知。
悟道,以性施行。
觉者,由心生律。
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
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
如是生灭,不得涅槃。
智玄大师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答,
佛乃觉性,非人。
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
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
即觉即显,即障即尘弊。
无障不显,了障涅槃。
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
圆满即止,即非无量。
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
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
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
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佛教以次第而分。
从精深处说是得道的天成道法,
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
从浅议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
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
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
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智玄大师说,不是佛门中人,自悟达到这样的境界,已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道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说,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门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于基督,我进不得窄门,于佛,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货色,大师已从这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嘴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智玄大师对丁元英格律诗计划的评价是,施主这样做,是基于一种对社会文化认识的自我作为,施主已经胜算在手,想必也已经计算得手之后的情形。势必会招致有识之士的一片声讨责骂,得救之道岂能是杀富济贫。
丁元英问,那得救之道是什么呢?智玄大师答,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犯涟漪。妙在以扶贫命题。当有识之士骂你,比强盗还坏的时候,责骂者,责即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非仁人志士所为,也背不起这更大的骂名。故而责必论道。
丁元英答,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寂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今天来到佛门净地,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智玄大师答,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谨以修正之礼如实关照,故送施主四个字,大爱不爱。若是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故而佛渡辛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韩楚风,最后总结,扶贫之道,若以次第而分,也可分为3个层面,第1种,天上掉馅饼的文化,实惠破格视为市井文化。第2种,最不道德的道德,视为哲人文化。第3种,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视为英雄文化。
丁元英答,终究是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以上就是五台山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