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家文稿:【党员课堂】修炼“官德”砺初心

[复制链接]
查看74 | 回复0 | 2025-7-12 03: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德”一直高度重视,2004年他在《求是》发表《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从政先立德,当官要有官德。领导干部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唤起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各个方面阐述了用权讲官德的内涵和要求,既是对中华优秀政德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治党治国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加强官德修养确立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极为深刻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讲解。第一,共产党人官德的内涵;第二,以中华古代典籍中的“六廉”思想进一步加强对官德的理解;第三,修炼共产党人的官德。

一、共产党人的官德

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这些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要阐述以德施政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也就是说,为官者必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

(一)共产党人的官德内涵

第一,“为民”是官德的核心。必须明确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是人民赋予的,理应心里想着人民,胸中装着人民,切实把权力用来为民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务实”是官德的基础。惟有务实才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图虚名,勇于探索,敢于攻坚,扎扎实实地为民办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第三,“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用权讲官德,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其一,依法用权。自觉在法治轨道上用权,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在法治之下用权,将依法用权落实到厉行法治、依法办事的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其二,以德用权。在行使公共权力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一己私利,按照民意把政府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告诉人民,落实下去。《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的“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也告诉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爱民利民的思想。其三,廉洁用权。廉洁是对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官德的重要内容。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官德与廉洁高度一致。讲官德必然要求讲廉洁,不廉洁就不可能有官德,这是古今如一的道理。做共产党的“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领导干部用权讲官德,就必须争当廉洁奉公的表率。

(二)用权讲官德应把握好六个关键点

第一,用权讲官德,就要执政为民,要为人民掌好权和用好权。

第二,用权讲官德,就要努力提高自己行使职权的能力,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第三,用权讲官德,就要廉洁奉公,不廉洁就不可能有官德。

第四,用权讲官德,就要健全法制作为保障。官德建设在强调自觉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与法制等强制手段的配合;在强调自律的同时,更应该强调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第五,用权讲官德,就要自强不息、善始善终。从小事做起,善于“积善成德”,要慎初,走好第一步;要慎独,在独处时也要谨慎;要慎微,防微杜渐,坚守初心,始终如一。

第六,用权讲官德,就要社会交往讲原则。也就是说,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德会友,多与普通群众交朋友。

二、以中华古代典籍中的“六廉”思想进一步加强对官德的理解

《周礼》,原名《周官》,详细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官制和政治制度,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周礼》被称为详尽百官的“官册”,体现德法兼容、礼法并重、德主刑辅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社会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周礼》中对“六廉”是这样讲的:“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段话表述了朝廷设小宰一职,以“六廉”为标准考核官吏能否胜任。“六廉”是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重要体现。

“六廉”,以“廉”为基本准则和出发点,强调“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所谓“以廉为本”,就是指对为官者而言,“廉”是首要条件。“廉”被赋予了廉洁、节俭等道德内涵。明代薛瑄曾说,“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薛瑄把“廉”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不妄取,二是不苟取,三是不敢取。也就是说,最高的层次是明白为官之道、人格高尚、根本就不会伸手的官员;第二个层次是重视名节、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官员;第三个层次是心中想拿但害怕法律处罚、害怕丢掉乌纱帽不敢拿的官员。

用“六廉”对官员进行考核的基本顺序:第一个层次是廉善,为官者能够心有善念;第二个层次是廉能,为官者能够使政令畅通;第三个层次是廉敬,为官者能够勤勉敬业;第四个层次是廉正,为官者能够公正无私;第五个层次是廉法,为官者能够遵纪守法;第六个层次是廉辨,为官者能够明辨是非。

“六廉”是古代官德思想的精华。“六廉”思想,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中以廉为本、以德为先的特点,是我国古代对官吏整体素质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国政德文化廉政理念的精华。

新时代,“六廉”可以为共产党人的官德修炼以及高质量党建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六廉”在新时代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守住底线、守住红线,二是提升境界。从底线和红线来讲:廉善要求为官者坚持人民至上,廉法要求为官者必须守住党纪国法的底线,廉能要求为官者必须保证政令畅通。从提升境界来看:廉辨要求为官者必须明辨是非,廉敬要求为官者必须勤勉敬业,廉正要求为官者必须维护社会公正公平。下面,我们从这六个方面分别来看。

其一,廉善,强调以民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维护人民利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其二,廉法,强调遵纪守法、严格执法。领导干部不仅自己要遵守法纪,而且还要能够依法行事、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特别是在处理案件或纠纷时,办案人员必须认真执行、严肃谨慎。再有,要秉公执法,执法不避权贵,执法中要去除个人爱憎等主观好恶和不正当手段。

其三,廉能,强调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高效落实。要将领导干部的能力施展于政令,使政令畅通,在落实中要雷厉风行。同时要有担当精神,做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作为的领导干部。面对矛盾要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歪风邪气要敢于坚决斗争。还要应变迅速,在应对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时做到快速高效。

其四,廉辨,强调要有清醒洞察、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清晰分辨事物的是非曲直,对是非善恶要有正确判断,并形成稳定正确的评判标准。

其五,廉敬,强调勤勉敬业。领导干部要尽责守职,有敬业精神;要勤政爱民,关心民众,重视民意。

其六,廉正,强调正己正人,维护正义,要正己为先,加强自我修养,又要激浊扬清、弘扬正气。

三、修炼共产党人的官德

(一)传统的治国理政思想对“官权”的制约

传统的治国理政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为政以法。在制度设计中,对“官权”也有很多制约,比如御史监察、吏部考核、登闻鼓监督、使臣巡察监督等。从法律制度来看,古代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制度来制约官员权力,法律规范了各级官员的职权和责任,确保官员在行使权力时遵循法律。如《唐六典》详细规定了唐代中央各部门、地方州县官员的职责和权限,通过法律的事先指导来制约权力。从定期考核来看,中国古代各朝代都会对官员进行定期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决定奖罚黜陟,也就是对官吏进行赏赐、惩罚以及官职升降,通过定期考核掌握官员履行职责的实际情况。从监察机构来看,古代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来监督官员的行为。例如,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代的刺史制度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唐代的御史台负责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行为。这些机构通过弹劾违法职官、受理民间检举等方式,动态监督官员的行为。

(二)新时代对“官权”的制度化约束更加深化和扩展

现在,我们有纪检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巡视监督,也有媒体舆论监督,还有匿名举报监督、实名举报监督等,这些外在的制度约束,也就是他律,对于共产党人的官德修炼非常重要;但同时,自觉地加强修炼更加重要。

下面,我们就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对新时代共产党人自觉自律进行官德修炼展开讲解。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廉”是为官的首要条件,是官员的核心素质之一。“廉”不仅关乎个人品行,更是治国理政的基石。官员的廉洁直接影响着政府形象、社会信任、国家稳定以及发展效能。“廉”对官员而言,既是底线,更是使命。

在新时代背景下,廉洁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指标。新时代共产党人对于官德修炼,既要提高认识,更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我们前面讲到薛瑄提出了“廉”的三个层次,即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其中最高层次是明白为官之道,人格高尚;第二个层次是狷介、不伸手;第三个层次是害怕法律处罚、害怕丢掉乌纱帽。从实践来看,首先要从最低层次做起,即不敢取,将廉洁当成职业安全的“护身符”;而后,逐步过渡到不苟取;最后,升华到不妄取。立德修身是为政之基,从不敢、不能到不想,广大党员干部要铸牢理想信念这个共产党人的魂。

从六个方面来看官德修炼。

其一,廉善。从认识观来看,领导干部要在内心深处真正构建起善待百姓的道德价值。树牢正确权力观,广大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要始终牢记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从实践中来看,要把民声作为第一导向,将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正将民生作为第一政绩。廉善意味着有为民服务、关爱百姓、为民谋利的理想信念。这种修炼不仅对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对整个国家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塑造也具有深远影响。

其二,廉法。从认识观来看,领导干部应从心灵深处敬畏法律。深刻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任何决策和行动不得违反宪法法律。《管子》中的“法”是“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是为官者的“尺寸、绳墨、规矩、衡石、斗斛、角量”。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要能够明确公权力的边界,同时还要警惕、抑制、摒弃特权思维。从实践中来看,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以个人示范推动全民守法;严格按照法律授权行使职权,不越权、不滥用权力;在制定政策或处理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其合法性依据;决策和执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流程,如公开听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不以追求效率或结果为由牺牲程序的合法性;尊重并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公平对待所有社会主体;主动接受监督;防止权力寻租;对于重大决策失误要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其三,廉能。从认识观来看,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政令,确保政策、政令畅通,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职责之一。要按照规定的职责和权限行使权力,以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领导干部要清楚自己的职位应关注哪些政策、政令,要清楚自己职位必备哪些行政能力,要清楚自身行政能力的不足之处,要清楚在职责范围内对绩效体系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空间。总之,要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实践中来看,要能快速把握政策、政令的精神所在,明确执行这些政策、政令的基本要求;能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能快速搭建专家咨询网络,构建起跨部门协作机制,有效协调财政、人力、技术等资源确保政策落地;能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动态追踪政策实施效果;能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趋势研判,识别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作出防控预案;在发生危机和突发事件时,能冷静、快速应对并给予妥善处理。总之,要能做到“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其四,廉辨。从认识观来看,“敏锐洞察力”是提升为官之道的关键支撑之一。要有意识地尝试构建“望远镜思维”(把握长远趋势)与“显微镜思维”(解剖具体问题)的双重洞察能力。此外,为做好政策传达,协调好各方利益,领导干部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要善于辨别、正确处理四组关系——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从实践中来看,在复杂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中,尤其是在面对危机、变革或利益冲突时,要能从海量数据中识别真伪,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矛盾。洞察不同群体诉求背后的深层动机,预见潜在问题并作出有效决策。传达政策时,要用简明语言解释政策目标、依据和预期效果,避免因表述模糊引发误解。在与不同对象进行沟通时,要善用“问题—数据—结论”的结构来思考解决问题,增强说服力,而且用词要朴实,规避脱离语境的过度修辞。进行承诺时,应留出必要的弹性空间。

其五,廉敬。从认识观来看,“恪尽职守”是立身之本,也是治国理政的基石。“勤勉敬业”是为官者的职业底色,是公职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也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实现公共利益的关键保障。为官者尽职尽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领导干部失职,可能导致政策空转、资源浪费,甚至引发社会矛盾;领导干部勤政,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从实践中来看,要“在其位,谋其政”,忠于职守,以积极态度推动工作,从内心深处拒绝懒政;要以结果为导向,避免形式主义;要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公共服务效率;要紧跟时代需求,掌握新政策、新技术,尤其是大数据分析、智慧政务等技术;对下属单位或所辖下属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自己不躺平,同时还要通过权责清单、容错清单、制度激励等措施,尽力去修复下属懒政和躺平的工作土壤。

其六,廉正。从认识观来看,在权力合法性与道德示范的辩证关系上,应清晰地认识到,管理别人,首先自己必须具有一身正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维护正义也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职责之一。从实践中来看,在处理事务时要做到不偏不倚,平等对待每个人,避免因私利或关系影响判断,确保资源分配和社会机会的公平;要主动为公众谋福祉,推动社会进步,面对不公时勇于发声并采取行动;应保持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勇于承担责任,发现错误时要及时纠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确保他们的权利得到保障,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要积极参与制度改进,推动建立更公正的社会机制。

以上是我结合中华古代典籍中的“六廉”思想,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对官德修炼的理解。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张小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3

主题

9

回帖

9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