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镇地处歙休盆地的横江沿岸,是徽州四大古镇之一,因东面的万安山(又名古城岩)而得名。集镇雏形早在汉隋时即已形成,文献可稽的汗青有1700余年,一度作为县治、郡治地点地。这里地近邑城,处于上至黟县、祁门、婺源,下通屯溪、岩寺,远往安庆及赣、湘、闽等地的陆路交通中央;且依畔钱塘江上游水运干道横江,船行溯流可到黟县渔亭,顺水直达浙江杭州。因万安既有车马之便,又有舟楫之利,周边州里生产的大量粮油、竹、木、茶叶等物资会合在此加工、贩卖或转运,使之成为古徽州紧张的商埠和水运船埠。
颠末数百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万安街已名列休宁县境九大市井之首,民间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之誉。街长约五里,狭长逶迤的街道两侧店肆林立,因而又有“一线天”市井之称。纵然在已呈阑珊之势的清末民初,万安街沿街仍有布匹、粮油、糖坊、酱园、典当、国药、徽墨、罗经、糟坊、炉坊、轿行等50多种行业、140多家店肆和手工作坊,可以想见其壮盛时期的繁荣状态。
然而今是昨非。与黄山市中央热闹非凡的屯溪老街相较,现在的万安街显得冷落落寞。街上险些不见行人,也不闻鸡鸣犬吠,不少老宅已年久失修,无人居住;曾经繁忙的船埠现已成为妇女的洗衣之所,当年林立的店肆也不见半点踪迹。只剩脚下光洁平整的青色石板路,还在隐隐昭示着昔日万安街上的行人如织。
万安老街
沧海桑田的同时,也有一项武艺连续了下来。自万安街向东,行至上街70号,“吴鲁衡罗经老店”的招牌映入眼帘。“罗经”是风水师对罗盘的敬称,据考据,万安街罗盘制作业始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壮盛于清代中叶,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汗青,万安也因此被称为“罗盘之乡”。2006年,万安罗盘制作武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鲁衡罗经老店
“罗盘之乡”
万安罗盘得以旺盛发达,与其地理人文情况及社会需求有关。徽州是宋明理学的发祥地,社会文化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以及厥后的诸多理学家们均多有易学著述,并有专门文章夸大要研究风水。源于程朱理学的新安理学在徽州盛行近700年,对徽州社会的影响极其深刻,使得这一地域的风水运动相沿不衰,形成传统社会习俗。南宋《新安志》载:“其民之弊,好委人事,泥葬陇卜窆至择吉岁,街市商人列屋,犹稍哆其门,以傃吉向。”阐明其时的徽州人对房屋修建和墓葬的风水已非常讲求。而清初休宁县万安人赵吉士所著的《寄园寄所寄》更有“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其平常构争结讼,强半为此”的说法,可见得徽州风水之盛行。
同时,徽州自古有自承一脉的风水体系,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何令通。何令通(922—1019年),名溥,字令通,原为南唐国师,精堪舆家说,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因谏李璟修牛首山陵倒霉,被谪为休宁县令,曾整治休宁县城情况。后辞官为僧。其在“阳宅”、“阴宅”的理论与实践上都多有作为。《休宁县志》称:“凡徽人葬地之善者,多为何国师所扦。”何令通的风水术不停在徽州传承。如婺源济溪的游氏家属,即“得舅氏国师何令通青囊之学”,历代均出过不少闻名的风水师。明代游元礼还曾于“永乐初应诏卜天寿山陵,优赐还山”。而何氏后人休宁闻名风水师何可达,正是天下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明永乐年间改造乡村情况、构建村中水系的规划者。
别的,明清时期,徽商在外地做生意致富后,多回到故里大兴土木,建宅邸、立祠堂、修祖坟,这些运动在破土动工之前,都要请风水老师相地择向,风水术和罗盘更因之有了广大的贩卖市场,同时外地的贩子和堪舆师也特地来万安购买罗盘。以上这些独特的文化、经济和地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万安罗盘的产生和发展,万安罗盘业应运而生,并使万安镇渐渐成为明清时期闻名的罗盘制造中央之一。
罗盘
武艺传承
万安汗青上的罗盘东家要有方秀水、吴鲁衡、胡茹易、胡平秩等。吴鲁衡罗经店开办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万安罗盘制作业的后起之秀。开办人吴国柱(字鲁衡)所制罗盘、日晷等,因质量上乘、细密度高而脱销各地,“吴鲁衡”也成为中国罗盘业的着名品牌。厥后人承袭祖制,并兼制“洋式日晷”和“节气日晷”等,产物行销中国城乡,乃至远传至日本、朝鲜、东南亚及西欧诸国,享誉国内外。民国4年(1915年),吴鲁衡第五、六代传人吴毓贤、吴慰苍共同制作的罗盘、日晷被评为中国备赴美国巴拿马万国展览会产物二等奖,并在巴拿马万国展览会上得到金奖。吴氏罗经店传业六世,至20世纪60年代停业。1990年代,第七代传人、后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森重操先辈旧业,规复了吴鲁衡的罗盘制作武艺。
中国备赴美国巴拿马万国展览会产物二等奖奖状
吴鲁衡罗经老店的现任“掌柜”是第八代传人吴兆光。吴兆光出生于1984年,大概从10岁起开始打仗罗盘制作,“看三年修三年”,16岁就根本上把握了吴鲁衡罗盘制作的焦点技能。但他不以为这是父母有传承意识的表现,“你说农夫会刻意造就他的孩子种田吗?那不是造就,而是要为家里干活,你就是个家里的劳动力。”吴兆光以为本身“从小最想做的事变就是玩”,学习罗盘制作是被逼无奈,更没有思量过文化传承。十九岁时他掉臂父亲的反对入伍投军,跟着队伍走南闯北。
投军时,父亲吴水森的一封信对他触动很大。2003年前后,整个罗盘业情况很欠好,吴水森以为本身年龄大了,制作罗盘力有未逮,盼望儿子能返来交班,传承这项技术,也领导罗盘业走向正轨。思量再三,吴兆光在服役期满后回到了万安镇,接办老店的谋划。他决定要“干出点花样来”。
起首是扩大生产规模。吴鲁衡老店制作的罗盘要颠末选料制坯、车盘、分格、清盘、写盘、油货和安针七道复杂工序,每个步调都要手工制作。最关键的工序是安装磁针:先将钢针置于自然陨石上使其磁化,安装时要细密地测定磁针重心,不能使支点产生阻力,以便指针可以或许自由转动。这道工序是罗盘制作的焦点技能,只能由东家亲身在密室中完成。
从前都是吴水森独自完成全部工序,吴兆光说服父亲招工人、带徒弟,将前六道工序交给其他人处置惩罚,进步罗盘产量。其次是扩大宣传,吴兆光创建网站,先容罗盘的汗青及制作过程,同时也开始在QQ上贩卖罗盘。这些如今看来再寻常不外的运作,其时让父亲以为非常不可思议。
两三年后,老店渐渐走上正轨,吴兆光和父亲又面对选择:应该把罗盘卖给当局照旧专业风水师?其时当局大量采购本地特产作为礼物,徽墨、砚台、罗盘都在采购之列,订单数额偶然可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但是他们以为当局采购这条路与政策关系过于精密,不敷稳妥。相比之下,个人客户固然难做,但只要把产物做好,积聚的荣誉和资源就会不停连续。于是,他们将产物受众定位为专业客户。厥后“八项规定”对三公经费举行严酷控制,由于预判恰当,当局订单淘汰险些没有对吴鲁衡罗经店造成影响。
不少人也在打“吴鲁衡”这块万安罗盘金字招牌的主意。由于吴水森缺乏商标意识,“吴鲁衡”在1990年代即被人抢注,厥后打了近20年的官司,才把商标重新拿返来。也有些小作坊在自制的罗盘上落吴水森、吴兆光的名款,仿制吴鲁衡罗盘在淘宝上举行贩卖,为了以正视听,吴兆光也开了一家淘宝店,随时转达存货环境,防止顾客被骗上当。
吴兆光老师
罗盘对制作质料要求很高。万安镇周边河汊纵横,林木葱葱,盛产一种“虎骨木”,其材质坚固、不显纹理,是制作罗盘的不二选择。但是虎骨木要放置三年半到四年,待充实晾干后才气利用。罗盘有大巨细小多种尺寸,由于质料的限定,各种尺寸罗盘的数目分配,必要根据盘种需求的变革,在储存木柴时就加以预备。“我们要猜测将来3-4年罗盘市场的走势。差别流派对风水的表明差别,以是必要差别的罗盘。好比说前两年,大盘呼呼呼地卖,小盘一堆堆那边,就是没人买;但有时间一连几个月小盘卖空,大盘不动。某段时间恰好一个很大的风水流派办的培训班比力多,小盘就会卖的多;但假如是专业性较强的学会培训较多,那就不一样了,他们更倾向于表明内容更多的大盘。”
为了相识差别流派的动向,吴兆光常常与风水师们交换,但他以为照旧不能完全把握罗盘市场的动态。“我们客岁只生产了1000多面盘,但是远远供不应求。好比说市场需求有10000,你只有1000,那怎么包管这1000是10000个内里的综合反映呢?除非和市场需求根本平行,如许说才会比力公道,但如今我们肯定做不到。”吴鲁衡罗经老店常备的盘样有一百多种,常见盘种有三和、三元、中和、玄空、朱子等。顾客重要从老店的网站上举行盘种选择、预定,吴兆光根据客户需求举行加工制作
吴鲁衡罗经老店现有二十几名员工,但还不能算是一个贸易化公司,吴兆光称他们的生产模式为“手工小规模批量化生产”,一样平常一批罗盘做出来不会凌驾20个。老店生产罗盘、日晷、风水尺三种产物,罗盘代价从四五百元到上万元不等,重要以2000-3000元的盘种为主;最贵的产物日晷可以卖到30多万,但制作耗时凌驾一年。吴兆光以为本身是比力轻松的,产物没有贩卖上的压力,也不必要专门的贩卖职员,每年都有500多万的贩卖额,利润率也比力可观。
对于进一步进步罗盘产量,吴兆光比力审慎。进步产量的关键的是要淘汰他本身的工作量,颠末几年的夷由,他才下刻意将七道工序中最紧张的安针环节拆分,在指针装配上带徒弟,本身只负责最难的指针支点制作部门。他盼望能将罗盘年产量进步到1500-1600面。“技能假如真的全部放开了,我是给本身制造竞争对手。假如接纳工序式的放开,我永久可以留下焦点技能。”
每个老店都有祖上留下来的规矩。吴鲁衡罗经老店有一条规矩是要求店员“幼年进店,老死出店”,且每个人只负责罗盘制作的某一道工序。“从前跟着我太爷爷、爷爷的佣工,都是不停干到死,每年给买两套衣服,每个月给月钱,抱病我给你看,死了还要给他们备好棺材,有点像包身工,一辈子都管了。”另有“传媳不传女”,即罗盘制作武艺可以传给媳妇,但是不能传给女儿。“这是为了家属的知识产权保密。女儿要嫁出去,但媳妇是本身家的,生的孩子还姓吴。我父亲这一代就是典范的‘媳妇传儿子’,由于爷爷过世很早,幸好奶奶继续了这门武艺,才气把这个武艺传到我父亲的手上。”
吴兆光以为这些规矩都是为了防止技能外传。“大概是从事这行的缘故原由,我们吴家的香火不旺,300多年只传了8代,从太爷爷开始,已经‘四代单传’。”第七代传人吴水森老师于2014年去世,现在的吴兆光35岁,只育有一女。对于武艺的传承,他表现正在思量之中。
风水文化
吴兆光平常也会看风水的书,相识底子知识,但没有想过花精神研究。他以为风水不是封建迷信,也不是玄学神话,而是中国古代先贤们总结出来的一种人与天然的履历、规律,古人的聪明以符号的情势体现在罗盘上,今人再通过这些符号,像破解暗码一样,把其时的履历反推出来。
“不管是阴宅、阳宅,不外乎就是什么样的朝向。为什么改变门的朝向就会‘旺财’?现实上很简朴,好比你走进街巷里,有些店肆的门它就是不吸引你,你就是走不进去,而根据阵势、情况改变门的走向,你就能很天然地往内里走,这不就吸财了吗?另有‘旺家’,那就是房屋的风向、地球的磁场、日照等对这个房屋主人身材的影响,假如这个房屋总是晒不到太阳,那么肯定湿气重,人就轻易得风湿,以是一个人的身材状态和他所居住的情况——也就是所谓风水——是有很大关联的,但是古代风水师不会告诉你,他只会告诉你这个房子好大概欠好,他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好或为什么欠好。现实上我以为这就是一种科学,是古人对待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态度。”
手绘风水图
罗盘业的兴衰也代表着风水文化的兴衰。在吴兆光看来,风水文化在民国时是一个壮盛期,开国后进入克制期,“文革”时遭受巨大打击,但没有真正停止,只是从地上转到地下了,直到改革开放才有所回暖。2006年,万安罗盘制作工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国家经济飞速增长,在文化和经济的共同作用下,罗盘业开始腾飞。“本日我们坐在这里,肯定第一个想吃什么;办理了用饭题目,才气继承想穿什么;吃穿都办理了,再想有没有地方住;比及再有条件了,我可以决定是住在这里好照旧那边好。风水的繁盛不恰好反映我们需求的提拔吗?”
为了流传罗经文化,吴兆光斥资1000余万,在吴鲁衡罗经老店后方创建了天下唯逐一座罗盘专题博物馆——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该馆于2012年免费对外开放,展示古罗盘、日晷、风水尺、风水古籍、古图谱、老罗盘制作工具、万安罗盘历代获奖证书原件等文物近千件,被评比为安徽省首批十佳民办博物馆。别的,思量到制盘质料已被列为国保树种,不得乱砍滥伐,除了向林业部分报备购买外,吴兆光还投资兴建了1000多亩原质料基地,供罗盘取材之用。
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