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宗教总在自虐?苦行僧极度修行,37年举手不放直至萎缩 ...

[复制链接]
查看912 | 回复0 | 2025-7-17 22: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1973年开始,有个人把右手高高举起,一举就是37年,直得手臂彻底萎缩变形,再也放不下来。

这听起来像是某种酷刑,但现实上这是一位印度苦行僧Amar Bharati的修行方式。

这种匪夷所思的自虐举动,背后隐蔽着怎样的宗教逻辑?

Q6A6kW8EKC6E6W81.jpg

从吠陀聪明到沙门反叛

要明白耆那教极度苦行,得先搞清晰它诞生的期间配景。

公元前15世纪,古印度出现了人类汗青上最早的宗教文献之一——四部吠陀经。这些经书像一把火把,撕开了无知的暗夜,为人类带来了对宇宙和生命的深刻思索。

但好景不长,到了公元前6世纪,本来纯净的吠陀聪明被权利腐蚀得面貌全非。婆罗门祭司把持了宗教表明权,种姓制度像铁锁一样锁死了社会活动性。

平凡人想要得到宗教救赎?对不起,得先看看你是什么种姓身世。这种宗教腐败激起了猛烈的反弹。

P83u3tmMk1lMEZM6.jpg

于是,一群被称为"林栖者"的修行人离开了婆罗门体系,跑到森林里苦行求道。这就是闻名的沙门思潮。沙门在梵语中意思是"止息",指那些通过苦行和冥想寻求摆脱的修行者。在这场宗教革掷中,诞生了两位改变人类汗青的巨大导师。

第一位是我们熟知的佛陀释迦牟尼。这位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在29岁时履历了闻名的"四门之游"——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修行者,深感人生无常,于是出家修道。

佛陀在苦行林中苦修了6年,差点饿死,却发现极度苦行并不能带来摆脱。于是他走出苦行林,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想,终极觉悟成佛,建立了佛教。

M3k7kF7ZklF7vl6P.jpg

但就在佛陀放弃苦行的同时,另一位修行者却在极度自虐中找到了本身的门路。这个人就是筏驮摩那,厥后被尊称为"大雄",成为耆那教的末了一位祖师。

大雄的极度修行

筏驮摩那的人生轨迹和佛陀惊人相似,都是贵族身世,都在30岁左右觉悟出家,但两人选择的门路却截然差别。

公元前599年,筏驮摩那出生在印度东北部的吠舍离,属于刹帝利种姓的梨车族,享受了30年的繁华富贵。

30岁那年,筏驮摩那忽然意识到循环之苦,毅然选择出家。但他没有像佛陀那样放弃苦行,而是把苦行推向了极致。

接下来的12年里,他在苦行林中举行了人类汗青上最极度的自虐修行:恒久断食、完全裸体、到处游方、忍受酷暑寒冷、任由蚊虫叮咬而不驱赶。

这种修行有多疯狂?当代医学告诉我们,人体在极度饥饿状态下会斲丧肌肉和器官来维持根本功能,恒久营养不良会导致器官衰竭。

而筏驮摩那在这种状态下对峙了整整12年。42岁时,他终于在一棵娑罗树下"大彻大悟",自称到达了"全知"的地步。

成道后的筏驮摩那组建了僧团,订定了严酷的戒律体系,传教30年后去世。他的大门生乔达摩·斯瓦米(留意不是佛陀的谁人乔达摩)建立了耆那教,尊筏驮摩那为"摩诃毘罗",也就是"大雄"。

这个"大雄"的称呼厥后引发了宗教纷争,佛教也称释迦牟尼为"大雄",以是佛寺都有"大雄宝殿"。两个宗教都声称这个尊号的正统性,这在某种水平上反映了其时印度宗教竞争的猛烈水平。

耆那教另有一个独特之处:他们创建了24位"蒂尔丹嘉拉"(渡津者)的谱系,筏驮摩那是第24位也是末了一位。这比伊斯兰教的封印先知概念早了1200多年,堪称人类宗教史上最早的"先知封印"头脑。

D1DyL8x33llF1XZ4.jpg

天衣派与白衣派

任何宗教发展到肯定阶段都碰面临分裂,耆那教也不破例。

公元前3世纪,由于对戒律的差别明白,耆那教一分为二,形成了两个至今仍存在的流派。

天衣派(Digambara)可以说是耆那教中的"极度派"。他们严酷按照筏驮摩那的模范,完全裸体修行。

"天衣"的意思就是"以天空为衣",也就是不穿任何衣服。他们以为任何物质产业,包罗衣服,都是对魂魄的束缚。更极度的是,天衣派还非常鄙视女性,以为女性天生腌臜,不大概得到摆脱,只有转世为男性才有大概。

TEwCBJbbe3StXsW1.jpg

白衣派(Śvētāmbara)相对暖和一些,答应信徒穿白袍,也反对女性不能摆脱的观点。他们认可45部《阿含经》为正统经典,而天衣派只认可一部《谛义证得经》。

这种分裂让人想起金庸小说中丐帮的污衣派和净衣派之争,只不外实际中的宗教分歧要严厉得多。天衣派的裸体修行在当代社会常常引发争议,印度当局不得不在某些公共场合对此举行限定。

耆那教在汗青上履历了频频兴衰。公元2世纪,羯陵伽国的迦拉卫罗王鼎力大举护持,耆那教一度繁荣,其影响力可以媲美阿育王时期的佛教。但随着印度教的复兴和12世纪伊斯兰权势的入侵,很多耆那教寺庙被摧毁,教徒被迫转入地下运动。

jPBpF8ZwN4np4pzp.jpg

五誓言的极度化

耆那教的焦点教义是五大誓言,但他们把这些戒律推向了人类宗教史上的极度。

第一个誓言是"非暴力",这个概念厥后深刻影响了甘地的"非暴力不互助"活动。但耆那教对非暴力的明白比佛教更加极度。

他们以为不但动物有生命,植物、乃至某些矿物都有魂魄,因此绝对不能伤害。这导致耆那教徒不能从事农业,由于犁地会杀死泥土中的微生物。

他们喝水要过滤,走路要扫地,恐怕踩死昆虫。有些极度的修行者乃至戴着纱布口罩,防止吸入细菌而"杀生"。

第二个誓言是"不妄语",要求绝对老实。很多耆那教修行者因此选择恒久缄默沉静,制止因言语不妥而犯戒。

第三个是"不偷窃",不但不能偷东西,连别人没有明白给予的物品都不能取用。乞食时只能用固定命量的碗,多要一口饭都算违戒。

第四个誓言"不淫"要求完全禁欲,天衣派的裸体修行就是为了消解性羞辱感。

第五个誓言"不占据"最为极度,要求放弃统统物质产业,连衣服都被视为"占据"的体现。

这种极度的自虐修行背后有着复杂的哲学逻辑。耆那教以为宇宙由"命"(魂魄)和"非命"(物质)构成,业力是一种渺小的物质,会附着在魂魄上导致循环。只有通过极度的苦行才气扫除这些业力物质,得到终极摆脱。

他们的原子论头脑以为,从人类到植物,乃至某些矿物都有差别条理的魂魄。正是基于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才产生了云云极度的非暴力戒律。

当代科学固然证明白原子的存在,但耆那教把物理概念和宗教观念混淆的做法,在许多学者看来是缺乏严谨性的。

本日,全天下约有450万耆那教徒,重要分布在印度。固然人数不多,但他们在贸易范畴非常乐成,控制着印度相称比例的财产。

这大概是一个风趣的悖论:一个主张完全放弃物质产业的宗教,其信徒却成为了最乐成的贩子。

那么,耆那教的极度苦行毕竟是高深的哲学照旧屈曲的迷信?这个题目大概没有尺度答案。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Ohp6mmz2z4ipLH8P.jpg
jtPv2t2PvBp7bVPV.jpg
B9b19cp11jci5319.jpg
n6aA6j9QcWQI9Xi6.jpg
S9OZbrbkTrOD5w7B.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

主题

9

回帖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