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统文化与当代生存的美好碰撞
非遗文创馆的面塑作品吸引浩繁观光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这真的立体生动!”
“居然是面做的!太壮观了!”
在第三十一届兰洽会的非遗文创馆,一组精致的面塑作品出现在展馆正中心,引得过往观光者纷纷惊叹。
“这是我第一次带着这组大型面塑作品到场兰洽会,这组作品的创作历时1年时间,相比于传统面塑,它更加讲求人物比例和模样形状的体现,既保存了敦煌壁画的风雅多彩,也融入了当代审美的时尚感。”作者杨凯告诉记者。
“如今许多年轻人和小朋侪都很乐意亲手实验制作面塑,作为平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也等待通过本身的积极让更多人相识并喜好平凉面塑这项传统武艺。”杨凯说。
在面塑展台的后方,一颗约1.7米宽的巨大蓝色“狮子头”陈列在展柜中,格外引人注目。这正是兰州市博物馆的明星IP——“兰小五”。“‘兰小五’的原型是兰州市博物馆大门上面的门兽——传说中龙之九子中的第五子狻猊,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汗青。”兰州市博物馆数字文创研发中央主任刘芳彤向观光者先容。
“我想买一个‘兰小五’香包挂在包上。”兰州市民张密斯说。展柜上,各式各样风雅小巧的文创产物吸引浩繁消耗者驻足选购,几十种文创产物让人目不暇接。
在工作职员的引导下,记者用手机扫描了文创产物上的二维码,随后,一只憨态可掬的“兰小五”在手机屏幕里转了起来,并开始报告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AR实物辨认技能,扫码就能相识文物汗青,还能和IP形象互动合影,我们给‘老狮子’装上‘新科技’,想让它从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刘芳彤说。
几步外的临洮洮香展台,一阵阵幽静药香吸引着每一位过客。“这是祖传的方子,但配方更加年轻化,加了玫瑰提香,味道既典雅又清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洮香制作武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啟华手持一盘玫瑰线香告诉记者。除了传统的线香之外,展台上另有香包、香珠手串等由“香”衍生出的文创产物。
李啟华先容,为了办理传统洮香制作服从低、品格难保障的题目,几十年前,他就开始不停改进制香武艺,先后研发出了上百种符合当代人生存需求的香品。
“如今,机器取代了磨制、压香、擀香等重劳力环节,不但服从高而且制作流程更加简朴规范,周边村民颠末培训很快就可以上岗。”作为洮河香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啟华说,现在公司动员500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香品生产工作,制香财产年贩卖额凌驾1000万元,所产香品脱销国内20多个省份,并远销马来西亚、印度等国。
临夏砖雕、兰州刻葫芦、庆阳香包……在第三十一届兰洽会非遗文创馆,22个文创墟市展位展出了7大类3000余件文创产物,甘肃省各类非遗武艺和文创产物会合表态登场,传统文化与当代生存在这里产生了奥妙的“化学反应”,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存,为这场盛会增加了浓重的文化气味。
(责编:席娟娟、焦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