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望“中国龙文化之乡”泸县:看文明实践怎样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

[复制链接]
查看493 | 回复0 | 前天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封面消息记者 徐庆 罗暄

7月10日,“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新期间文明实践会合采访运动走进四川泸县,媒体记者团通过实地走访,深入探寻“中国龙文化之乡”怎样以文化为魂、以财产为基,在新期间文明实践中的丰硕结果。

HvXMTUDU39zRD3yd.jpg

谭坝村的稻田彩画。受访者供图

首站来到的泸县川江家风馆位于九曲河公园,这里每一面墙上都陈列着名流家风家训。展馆将祖辈先贤的传家聪明、革命先辈的赤色家风,以及道德榜样和身边好人的良好家风故事娓娓道来,传承长期弥新的家风气力。特殊值得一提的是,在家风馆外配套建立的家风主题公园里,“曾子杀猪”“芦衣顺母”等家风故事的景观小品到处可见。

I6PGXQd606PQ637X.jpg

泸县川江家风馆。

作为本地住民休闲的紧张场合,九曲河公园因家风馆的设立而更具文化内在。“川江家风馆在九曲河公园就是最大的亮点,每次陪着小孩散步都拉着让我讲讲上面的故事。一个个小小的家风故事抒写着人生真谛。”家风馆附近住民杜老师表现,川江家风馆为泸县人民带去了精力粮食,让各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清楚的相识。

记者团随后拜望的喻寺镇谭坝村,则显现了物质文明与精力文明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本地以地皮改革为焦点,盘活资源,建成1.8万㎡当代农业园区,发展粮油财产,莳植高粱油菜2200余亩、名优果蔬600余亩。通过地皮改革,聚焦三产融合,谭坝村从曾经的贫苦落伍村,成为村团体资产突破9500余万元的“万万村”,农夫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0.9万元跃升至2.8万元。

eO117O8XePz2DO1i.jpg

泸县雨坛彩龙。王清友摄

在乡风文明建立方面,谭坝村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径。该村修订《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垃圾分类等纳入“村规十二条”,同时突出“树模引领”,通过“自荐+评议+表扬”全流程机制,创建以“道德榜样、星级文明户、新乡贤”评比为焦点的三维评价体系。村里还建成了1000平米的新期间文明实践所,设置有“图书馆”“文化工作室”“妇女儿童之家”“村情村史馆”等运动空间,成了服务村民群众的第二个家。

移风易俗的成效在谭坝村尤为明显。本地深入推行“五个同一”工作法(同一操办规模,同一宴席尺度,同一礼金上限,同一服务队伍,同一监视管理),通过“邻里互劝、熟人动员”的柔性管理,形成“一户相应、多户跟进”的裂变效应。现在,村民操办婚丧宴席均匀付出从已往的2~3万元降至0.5~1万元,降幅凌驾了50%,不但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更让乡风民俗更加淳朴清新。

WHoM4MmCe6me4232.jpg

谭坝村文明村风墙。受访者供图

在泸县新期间文明实践中央,泸县文化馆馆长冯广自大地先容了国家级非遗雨坛彩龙。这项被誉为“东方活龙”的民风艺术,通过构建四级传承人体系、创建传习基地、开辟文创产物等方式抖擞新生。现在全县已有2000余名舞龙人、60余支墟落龙舞队,开辟出40余件文创产物。代表性传承人罗德书说:“只要有人喜好,雨坛彩龙就不会失传!”同样引人注目标另有“百和莲花枪”这一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泸县通过创建传习基地、联动学校设立传习点,让这项民间艺术从乡土走进讲堂。

从川江家风馆传承良好传统文化,到谭坝村创新墟落管理模式,再到雨坛彩龙、百和莲花枪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标活化使用,泸县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色发展之路。这些创新实践不但让传统文化在新期间抖擞新活力,更通过文明实践与财产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墟落振兴的良性互动。

【假如您有消息线索,接待向我们报料,一经采取有费用报答。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

主题

5

回帖

9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