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北京青年报
清朝人整理的堪舆册本《地理山法全书》
唐墓里出土的铜鱼符
生辰奇异,就得进皇陵殉葬;走错方位,就要遭利箭穿心;仰面望月,就能预知某地雨涝;将铜鱼放在罗盘上,会主动显现秘宝方位;用铜鱼打开癸玺,大批瘖兵来服从指挥……这些既好玩又秘密的情节,为古装探秘剧《藏海传》增长了更多收视率。
本剧主角化名藏海,没有武功,却足智多谋,醒目机器与修建,更醒目各种堪舆之术。什么是堪舆之术?剧中那些排八字、看风水、观星象的情节有没有科学原理呢?我们必要追根溯源,去中华传统文化里相对秘密的“方术”范畴探求答案。
四柱皆阴 八字算命为何是迷信
先看第七集,藏海闯出皇陵,当众宣称反派杨真“四柱皆阴”,更得当为先帝殉葬,借此反败为胜,将杨真逼死在皇陵。藏海所说的“四柱”,实在就是人们俗称的“八字”。
古代中国人风俗用天干、地支记录时间,一个天干,一个地支,两个字共同,可以纪年,可以纪月,可以纪日,可以纪时。每个人都出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按照天干地支纪时法,年、月、日、时都可以表现成两个字,合起来是八个字,以是叫八字。这八个字分成四组,将每组竖排,仿佛四根短柱,以是又叫四柱。
以笔者为例,我出生在1980年夏历十一月十一的夜间11:30。1980年是庚申年,这一年的夏历十一月是戊子月,十一那天是甲子日,那天的夜间11:30是丙子时,以是我的八字就是庚申、戊子、甲子、丙子。按竖排来写,那就是四柱:
这四柱当中,“庚申”为年柱,“戊子”为月柱,“甲子”为日柱,“丙子”为时柱。古代命理学家以为,四柱上的天干和地支都可以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又有阴阳之分,金有阴金、阳金,木有阴木、阳木,水有阴水、阳水,火有阴火、阳火,土有阴土、阳土。将天干、地支、五行、阴阳联合起来,分组搭配,又能生出各种各样的吉神和凶煞,分析吉神凶煞在详细场景下的各种影响,就能分析出一个人的性格,猜测出这个人的运气。固然,这些都是迷信,没有任何科学原理,不是“不可全信”,而是“全不可信”。
本剧主角藏海说他的仇人杨真“四柱皆阴”,指的是杨真四柱上每一个天干地支都对应阴性的五行,即阴金、阴木、阴水、阴火之类。一个人四柱全阴,阐明他阴气太重,拿去殉葬好像有点儿原理。然而,藏海未必完全把握杨真的八字,也未必真的分析过杨真四柱对应的阴阳五行,他只是欺凌皇陵前那些文官武将不懂命理学,用一句听起来很玄乎的“四柱皆阴”把众人唬住罢了。
将出生时间换算成八字,再按八字分析命理,这套游戏的诞生时间并不算太早。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只盛行天干,只用天干纪时,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利用,每十天用完一轮,根本不配地支。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用地支搭配天干来纪时的规则已经盛行,把天干地支转化成阴阳五行的算命方法已经出现,但是当时候还没有把出生时候算进去,只算生年、生月、生日。也就是说,唐朝只有“六字”算命,还没有八字算命。八字算命是什么时间成型的呢?要到宋朝。
宋朝文献里记载了大量的八字算命案例,北宋的宋徽宗和南宋的宋宁宗乃至根据八字来挑选皇位继续人,命盘上表现“帝王之命”和“国祚永续”的皇子方能入选。效果呢?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两宋加起来也才三百余年,那里有什么国祚永续。
堪舆之术 从科学滑向巫术的风水学
八字算命不可信,那么风水呢?先说答案:早期风水术曾经是简朴淳朴的科学,厥后被巫师、道家、阴阳家、星占家和儒生们稠浊了越来越多的理论进去,它就彻底沦为迷信了。
《诗经》和《史记》均有迹象表明,周朝建都洛阳从前,曾经派人去洛阳一带看风水。请留意,其时的看风水真是看风看水,观察风向,丈量水位,踏勘山水地脉,找到更相宜居住、更轻易防卫的故里。到了战国期间和秦汉时期,有一种叫作“式”的道具参加进来,风水就多了一抹巫术色彩。
所谓“式”,考古学家又叫“式盘”,指的是一种用来模仿天地运行的浅易宇宙模子。这种模子通常由一张方盘和一个半球构成:方盘较大,在下面;半球较小,扣在盘上。在方盘的四条边上,刻有天干和一些神煞;在半球的中央顶上,画着北斗七星。当时候人们广泛以为,大地是一个方块,天空是一口大锅,日月贴在锅底,大地方块往右转,天空大锅往左转,北斗七星岿然不动。由于天空、大地和星宿的相对活动,万事万物随之孕形,休咎祸福随之产生,只要观察这些活动,就能猜测出饥荒、瘟疫和刀兵。固然,这套理论仍然是迷信,近乎贪图的迷信。
曾经有考古学家以为,式盘有观测星象的功能,是浅易的天文观测工具。现实上,假如用当代复原的式盘举行实测,就会发现它并不能观测星象。《藏海传》第十七集,主角成为钦天监官员,在钦天监门口摆弄一套由几只大环构成的仪器,那套仪器叫“简仪”,发明于元朝,那才是真正的天文观测仪器,而式盘只能模仿星象,而且照旧错误的模仿。
式盘诞生以后,看风水就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勘察,就要像八字算命那样,将日期换算成干支,将干支转化成五行,将五行和各种星宿、各种神煞联合起来,催生出险些无穷无尽的分析规则和猜测方法,而且这些规则和方法每每会相互抵牾,差别流派的风水大家开始掐架。
式盘没有指南针,不能定向。到了距今千年左右的宋朝,指南针开始用于帆海,也开始用在式盘上,然后式盘就酿成了风水罗盘。为了简化起见,一些风水罗盘将底下那块大地去掉,只保存半球形的天空模子,并将半球拍扁,这就产生了圆形的罗盘。无论是方形罗盘照旧圆形罗盘,都会描画一圈又一圈的天干地支,以及《易经》里的一些卦名。这些干支和卦名既用来标注方向,也用来指示休咎。
《藏海传》第三十一集,藏海去探求癸玺,手中拿的就是一只圆形罗盘。藏海把一只铜鱼放在罗盘中心,铜鱼主动指示方向,引导他通往癸玺的藏身地。很显着,那只铜鱼的功能雷同于罗盘中心的指南针,但比指南针的功能大得多——指南针只能指示地球的磁力方向。
本剧主角很少提“风水”两个字,通常用“堪舆”指代。唐朝学者颜师古以为,堪舆的“堪”是观察天道,堪舆的“舆”是观察隧道,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是为堪舆。按照这个表明,堪舆包罗甚广,天文学、景象学、地理学、地质学、流体力学、氛围动力学,都能划进堪舆的范畴。然而在《宋史·艺文志》里,堪舆册本齐备是风水书,并不涉及天文和睦象。从宋朝到清朝,只要说到堪舆,人们想到的也只是风水。以是我们可以如许明白,广义的堪舆应有尽有,狭义的堪舆就即是风水术。
风水术可信吗?宋太祖赵匡胤的明白颇有原理——公元962年,赵匡胤扩建皇宫,司天监(等同于剧中的“钦天监”)官员操起罗盘,踏勘风水,得出一个结论:西北方向有太岁,不能往西北扩建。赵匡胤怒道:“东家之西,即西家之东,太岁果何居焉?使二家皆作,岁且将谁凶?”东家的西边,就是西家的东边,你们说西北方向有太岁,那么在西北方向的人看来,太岁不就在东南边向吗?假如东南边向和西北方向的住民同时扩建住宅,该怎么判断太岁方位呢?到底是东南边向的住民遭殃,照旧西北方向的住民遭殃呢?此言一出,司天监的官员张口结舌,愣在就地。然后赵匡胤大手一挥,“克日莅撤一新之。”当天就吩咐动工,直接从西北方向扩建。
赵匡胤所说的那番话,就是批驳风水术的有用逻辑:全部风水理论都要涉及方位,而全部方位都是相对而言的,以是根本不存在某个方位吉祥大概某个方位不吉的原理。
望气之学 看云识气候的升级版
咱们再看看本剧主角预告气候的神奇本领。
在第十五集,钦天监官员观测天象,得出结论:“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天降甘霖。”而主角在侯府院子里肉眼观察,白天看到太阳四周有一圈光环,夜晚瞥见玉轮四周有一些云彩,得出另一个结论:“白虹贯日,月离于毕,俾滂湃矣。雨若不止,大水必起。”效果呢?果然像主角猜测的那样,中州大雨如注,多日不止,发生了涝灾。
无论是钦天监的预告,照旧主角的预告,在古代都属于“望气之学”,即通过云气和星辰的相对位置来猜测即将发生的事变。
当代小门生都背过看云识气候和看物象识气候的谚语,诸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云从东南涨,有雨不外晌”“蜻蜓飞得低,出门带斗笠”之类。这些谚语是老百姓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生存履历,固然不大概像专业的气候预告那样靠谱,但也颠末了实践验证,不会永久靠谱,但能常常靠谱。
古人也是云云,他们也会从生存履历中总结出一套规律,但是这套规律被一大堆有文化的儒生和方士“升华”以后,就变得很不靠谱了。比方在春秋时期,方士们发明白一套听声望气的理论:只要听到歌声或风声,就能判定休咎;只要看到云彩或风向,就能猜测伏兵。再好比汉朝方士发明白一套“景象占”,重要是观察云彩,从而预告景象,预告战役,预告天然灾难,预告某个侯国即将兵变。
宋朝最闻名的博物学家是沈括,他写过煌煌巨著《梦溪笔谈》,现在被视为科学家,但他也迷信望气之学。宋神宗在位时,都城久旱,神宗让沈括推算哪天会下雨。沈括断言:“雨候已见,期在嫡。”(《梦溪笔谈·象数》)皇上放心,来日诰日就会下雨。到了第二天,果真下起雨来。
我们都知道,气候预告是超等复杂的大工程,必要海量仪器对温度、湿度、风速和大气环流举行及时观测,还要将观测数据代入盘算模子,用算力惊人的超等盘算机来处置惩罚,才有大概给出比力正确的预告。沈括生存在宋朝,谁人期间既没有盘算机,也没有温度计,他是怎么预告气候的呢?
说出来会让人扫兴:沈括预告气候,用的不是景象学,而是医学。这种传统医学叫做“五运六气”,五运即五行,六气则是风、寒、湿、暑、燥、火。传统中医将年、月、日、时酿成天干地支,再把天干地支转化成五行,同时用六气来形貌病人的症状特性,末了根据五行生克来推算病人该在什么时候吃什么药。沈括把这套理论用在气候预告上,强行将天干转化成五运,将地支转化成六气。好比说,某天是庚丑日,庚对应五运里的金,丑对应六气里的湿,金能生水,再碰上湿气,肯定下雨。
五运六气能不能预告气候呢?肯定不能。这内里的逻辑毛病非常显着:干支纪日每六十天循环一次,岂非每逢庚丑日都会下雨吗?就算下雨,岂非会天下一起下吗?沈括也发现了这个毛病,以是他又增补一条:“皆视其时当处之候。”(《梦溪笔谈·象数》)预告气候不能光靠五运六气,还要观察其时本地的天气。那天他帮宋神宗预告气候,就思量到其时久旱不雨的情况,然后他说越日会下雨,越日果真下起雨来。实在“久旱必雨”是大概率变乱,不消秘密推算也能猜得到。
我们不是要批驳沈括,更不是批驳古人发明的全部学说。平心而论,古人在没有细密仪器的情况下,重要靠肉眼观测天下,用纸笔记录履历,尽大概发现和总结规律,而且试图从许多毫无关联的事物中找出接洽,这种态度非常值得尊重。不外,真正的科学每每违反人类本能和生存知识,真正的科学研究要靠大量的具体观测和严谨的数学推导,再加上“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行”之类的验证,才有大概得出一点点颠扑不破的效果。在整个古代文明当中,无论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照旧古代中国,都没有天然生发出科学,只有在古希腊诞生了科学头脑,那是人类文明史的不测变乱,整个当代文明都创建在谁人不测之上。
值得我们自满的是,我们的先人总是会有理性的思辨,总是有人对八字、风水、望气等看似秘密的方术学说提出质疑。《史记·日者列传》的篇末有一段议论,出自西汉学者褚少孙之口:“孝武帝时,集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丛辰家曰大凶,历家曰小凶……辩讼不决。”汉武帝请来一堆方士,让他们分析某月某日是否得当授室,五行家说得当,堪舆家说不可,建除家说不吉祥,丛辰家说大凶,历算家说小凶……每个人的猜测都不一样,汉武帝也难以决断。
在实际生存中,假如您找来算命师、风水师和所谓的星座学家,把他们分别关在差别的房间里,让他们占卜同一件事,也会发现各人所说大相径庭。到底要信哪一个呢?科学的做法是,谁都别信,信奋斗,信积极,信科学,信知识,信数学上的大概率。
文并供图/李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