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8月1日,“九秩风华——杨济川书法艺术展”在杭州书法名城艺术交流中心(丁家花园)开幕。展览开幕式上,93岁的杨济川先生亲临现场致谢:“感谢大家对我作品的认可,这让我更需认真对待每一幅创作。”质朴的言语中透露着他对书法的热忱。
本次展览策展人杨宇全致辞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杨济川好友郑竹三致辞
本次展览书法家杨济川致答谢词
杭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朱荣兴宣布展览开幕
杭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陈曼冬主持展览开幕式
本次展览共展出杨济川的28幅书法作品,全面呈现其书法艺术历程与创作风貌,既有早年深耕力作,亦有近年笔墨新篇。
1932年出生于江苏盐城的杨济川,现为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政协书画研究院会员。与书法相伴八十余载,杨济川将毕生心血皆倾注于笔墨之间,他的作品尤以小楷见长,笔力遒劲,气韵生动,被誉为“江南小楷王”,早年军旅生涯锤炼的坚韧品格,为其笔墨注入了沉稳力量。
杨济川的多年好友、艺术家郑竹三回忆:“我与杨济川先生的友谊已持续50年,多年前是我介绍他与余任天先生相识。后来杨济川拜余任天为师,除了工作,平时的业余时间杨济川全部用来研习书法,至今仍保持着对笔墨的纯粹热爱。”这份坚守印证着余任天先生的箴言——“甘淡泊,守清贫,耐冷落,守寂寞”,这十二字已成为杨济川践行数十载的座右铭。
研习书法重在积累沉淀,杨济川的学书轨迹清晰而扎实:从大字描红入手,潜心练习楷书八法,继而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等经典碑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年时,他又拓展研习隶书与行草等书体,丰富艺术表现形式。经过30余年的自主探索后,杨济川跟随沈尹默、余任天、姜东舒等多位先生学习,遍临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钟绍京、赵孟頫、文徵明等历代名家之作,从先贤笔墨中不断汲取养分,逐渐形成个人风格。
展览展出《兰亭集序》以金粉写成,笔意精妙,字体匀称,整体风格端正俊逸;《毛泽东诗词二十四首》笔力遒劲而不失细腻;《胡笳十八拍》气韵生动,书法的空灵隽雅之美跃然纸上,既有古典韵味,又有个人风格的鲜明表达。
九秩高龄,杨济川依然笔耕不辍,这或许就是他楷书基本功扎实的原因。本次展览不仅是对杨济川艺术成就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30日。
嘉宾合影
杨济川,1932年生,江苏盐城人。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六十年代在上海,师从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后因十年浩劫,失去联系。70年代在杭州,拜余任天先生和姜东舒先生为师,研习历代名人碑帖,擅长真书、行书,尤精小楷,作品远流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并多次在港、澳、台、日本、新加坡展出。多年来参加国际和全国书展近百次,多次获奖。
出版有《杨济川小楷选》《毛笔小楷唐诗三百首》《传世精品钢笔书法临摹字帖元曲名篇》《新概念钢笔书法名家字帖大全》等字帖面世。此外还有许多作品分别收编在《中国当代书画选》《当代书画家作品集》《中国千家书画集》《心愿》《上海西泠印社九十周年纪念册》《西湖书画集》《辉煌颂》《艺海掇英》《中国硬笔书法十年大观》《中国硬笔书法家辞典》等经典集子。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钱江书法研究会理事、浙江省逸仙书画院和江南书画院特聘书画师、浙江省六和书画院院士、浙江省老年大学书法老师。
部分作品欣赏
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86×47cm 1997年
苏轼前后《赤壁赋》 19×52cm 1988年
荀况《劝学篇》 46×32cm 2005年
韩伯庸《幽兰赋》 49×33cm 2005年
《一封家书》 34×34cm×6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