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虽至,暑热仍在。此时,人体生理节律处于“由张转敛”的关口,换季养生怎样走得稳妥?有哪些常见的养生误区?克日,记者走访了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副主任施荣伟主任中医师,请他就换季养生支招。
内热未清,秋燥先至
秋病多在夏热中匿伏。立秋之后,感冒频发、腹泻不停、感情升沉、皮肤干燥……这种“内热未清、秋燥先至”的错位感,是很多慢性病、亚康健状态反复的诱因。尤其是肠胃脆弱、呼吸道敏感、感情不稳的人群,更轻易在这个节点出题目。
专家表明:从天气上看,此时湿热未除,早晚却已有凉意。阳气趋于内收,汗液分泌淘汰,毛孔渐渐闭合,体表防御力削弱。而此时贪凉饮冷、夜卧不覆,不但轻易感冒,更大概引发内寒外热的错综病态。从中医角度来说,这正是“外感风寒、内蕴湿热”的典范机遇。而若从当代医学角度切入,此时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频仍切换的时期。交感高兴时,心率加速、血压升高;副交感占主导时,肠胃蠕动加强、感情颠簸大。神经内分泌体系的颠簸,直接影响免疫功能与代谢服从,心脑血管病、哮喘、胃肠道疾病的复发率也因此陡增。
专家提示:此时的养生,不是等秋凉之后才开始预备,而是在夏秋接壤处,自动出击,先调其内,再顺其气。
瓜代时节,少做三件事
换季保养的关键,不是“吃什么补什么”,而是“顺其天时,调其节律”,而不少市民在生存中常因“过分”而导致夏秋之生意业务抱病。
施荣伟提示,夏秋瓜代要少做这三件事:过分消暑贪凉、过分锻炼、过分饮用绿豆汤。
“秋日的第一杯奶茶”安排上了吗?“克日高温连续,不少人选择饮用冰奶茶。现实上,冷饮是不宜在夏秋瓜代之际饮用的。”专家表明,“此时阳气发散在外,中焦脾胃虚寒,过食冰镇瓜果或冷饮,则易导致寒邪直中太阴脾经,出现吐逆泄泻、脘腹冷痛等症状。别的,切忌过分贪凉。若夜卧贪凉,则易导致寒邪客于足太阳膀胱经,引发头痛恶寒、项背拘急;久处空调房,则易导致风寒束表,可见鼻塞流涕、关节酸重等症状。”
施荣伟发起,中医方面保举接纳传统消暑方法,如饮用乌梅汤生津止渴,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药材煮水擦身;饮常温之水,洗温水澡,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尤其要留意掩护神阙、命门等要穴不受风寒侵袭。
夏末秋初时节,温差加大,很多人会选择在此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增长锻炼频次,加强机体顺应严寒天气的本领。然而,高温消退需待处暑之后,在此期间大量活动、过分出汗反而会耗气伤津,导致心阳受损、心血不敷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乃至中暑虚脱。专家提示,锻炼应当选择清早或薄暮时分,发起以八段锦、太极拳等柔和功法为宜,每次以“微微汗出”为度,切不可寻求大汗淋漓。
绿豆汤是传统的解暑佳品,据《本草纲目》纪录,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但脾胃虚寒者食用绿豆后,大概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中医发起,对于平素畏寒肢冷、大便溏薄的脾阳虚损者,可酌情加生姜三片以制其寒性。同时也需留意:绿豆汤宜温服不宜冰镇,以免寒邪伤阳;不宜空腹饮用,恐伤脾胃阳气;更不可与温补药物同服,以防药性相抵。
不做“加法”,做“减法”
顺应时节,做好“养收”。专家提示,“养收”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减去夏季的浪费、减去寒凉的饮食、减去晚睡的风俗、减去感情的颠簸。只有先“减”才气“收”,才气真正养阴、养身、养神。
那么怎样“收”?在饮食方面,宜平淡,多食冬瓜、丝瓜、薏苡仁、莲子肉、芡实等健脾利湿之品,少食“肥甘厚味”,即脂肪与糖分含量高的精致食品,包罗油炸食品、动物脂肪及甜品等。“不能急于进补肉类、辛温之品。补,是在气血虚损、脾胃健运的条件下,适时适量地‘以润代燥、以平代温’。进补不妥,是对身材的二次伤害。”专家提示。
在起居方面,有人问,为什么一到秋日就特殊疲劳?“实在不是累,而是神经体系的节律还没跟上季候变革。炎天交感神经过分高兴,到了秋日要转向副交感主导,这个‘刹车’过程,假如没有精良的作息与饮食共同,就会体现为‘秋乏’。”专家表明,天气变革对激素程度也有渺小影响,褪黑素的分泌提早,皮质醇的节律也会前移。专家发起,此时要“起居有常”,重要是指起卧作息和一样平常生存的各个方面要有肯定的规律并合乎天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还要得当担当阳光照射,以助阳气升发。别的,可接纳中医外治法,选择三伏贴敷贴于肺俞、脾俞等穴位,或艾灸关元、足三里穴位以温补脾肾。
秋季也是免疫力重塑的紧张节点。夏日高温湿润,免疫体系易处于“慢性激活”状态,此时通过调脾胃、养肺肾、静神态,可有用规复免疫节律。当代研究也发现,肠道菌群布局在换季时颠簸明显,通过食疗、益生菌摄入、规律作息,可帮忙免疫体系完成“季候性重构”。值得一提的是,秋季是慢病调治的窗口期。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慢阻肺等患者,此时若能调解药量、优化饮食、适度活动,能有用淘汰冬季发作的频率与强度。专家表现:中医讲“治未病”,换季保养,本质就是提前参与,阻断病变链条。
施荣伟夸大,此时养生要把握“扶阳祛湿”的总原则,既要顺应天时,借助天然阳气驱散体内寒湿,又要留意固护正气,制止过分耗伤阳气和津液,保养精力、调养正气,云云才气到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养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