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结的书法三宝,是不是有点表面、片面?盼指正

[复制链接]
查看558 | 回复0 |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行:中书汇书法学苑

原创:中书汇光荣大地王永辉

笔者长期从事书法研究、实践与教学,一直思考书法到底对一个现代人有什么好处。下面是我总结的书法三大好处,比较笼统,也可能太表面和片面,期待你的指教。

一、心理调节:缓解压力,滋养心灵

书写时要求全神贯注于笔尖与纸面的互动,字-眼-脑-手之间频繁反馈。这种 “心无旁骛” 的状态类似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念冥想。研究表明,专注书写时,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考与情绪管理)活跃度提升,而边缘系统(情绪中枢)活动减弱,从而抑制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使人进入平静状态。

书写过程还可视为内心世界的外化,帮助释放潜意识中的压力。胸有块垒时,书法来浇!正如当年颜真卿写《祭侄稿》。

bVNc0TuV76xCBBgQ.jpg

二、生理调节:协调身心,锻炼机能,延缓衰老

书法看似仅需手部动作,实则需要全身配合:坐姿要求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可纠正现代人久坐导致的含胸驼背,强化脊柱稳定性。当然,也有坐姿站姿不正确导致身体受损的情况,这需要特别强调。

运笔时手指的提按、手腕的翻转、手臂的挥扫,需调动肩颈、腰背肌肉群,形成类似微型有氧运动的效果,促进血液循环。研究显示,长期练习书法者的手指灵活性、上肢肌肉耐力显著优于同龄人。

呼吸:传统书法强调 “心随笔运,气沉丹田”,书写时自然形成的深呼吸(每分钟呼吸频率可降至 6-10次,低于日常的 12-16 次),能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心率和血压,对高血压、失眠等慢性病有辅助调理作用。

延缓衰老,健脑益智:书法涉及视觉感知(观察字形)、运动控制(精准运笔)、记忆提取(临摹碑帖)等多脑区协作。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显示,书写时大脑的顶叶(空间感知)、颞叶(记忆)、额叶(决策)同步激活,形成复杂的神经回路。研究发现,老年书法爱好者的海马体体积比同龄人平均大 3.6%,而海马体是记忆与认知的关键区域。

三、文化疗愈:链接传统,构建意义

书法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如 “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练习过程本身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这种与历史、哲学、文学的深层链接,能为现代人提供一种文化归属感,缓解现代性带来的精神焦虑。例如,临摹《兰亭序》等经典作品时,书写者不仅在模仿技法,更在感受王羲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的生命感悟,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可引发对人生的深层思考,提升心理韧性。

无论是临帖还是创造,都需要调动对古典的深度关切。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包括笔者在内,因为书法而深度切入了古代历史、文学、音乐和思想,从中感受到无尽的乐趣与智慧,增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NCdU2ou7q425q611.jpg

书法的身心健康价值,本质上源于其 “身心合一” 的特性 —— 它既是艺术创作,也是身体锻炼;既是文化传承,也是心理修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每日片刻的挥毫泼墨,犹如为心灵开辟一方宁静的 “留白”,让人在笔锋的提按转折间,找回生命的平衡与从容。这份穿越千年的智慧,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的身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