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国医大师馆门诊里,88岁的国医大师黄瑾明每周仍雷打不动地出诊。白大褂上的褶皱里,藏着他六十年的光阴。从米粉店改造的简陋壮医门诊到全国20余个传承工作站,从民间散落的壮医技法到系统的学科体系,这位国医大师用毕生精力,让壮医这一承载着壮族人民智慧的医学体系,从口耳相传走进学术殿堂。
黄瑾明耐心问诊 一念起:让壮医“有根可寻” “再不好好发展传承,真的是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广西中医学会秘书长的黄瑾明,经常到各地参加学术会议。每次被兄弟省区的少数民族代表问到壮医的发展情况时,他总无言以对。彼时,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医学智慧虽可追溯至5万年前的柳江人时期,却因无规范文字记载,长期散落民间,从未有过系统整理。
黄瑾明到民间挖掘整理壮医壮药 “壮医技法多靠祖传口授,再不抢救就真的断了。”黄瑾明萌发了发掘整理壮医的强烈念头。1982年,广西中医学院(现广西中医药大学)组建了壮医药研究室,班秀文教授担任主任,黄瑾明、黄汉儒担任副主任,三位大师开始了壮医学的文献检索和社会调查。 由于壮族有语言无文字,图书馆的文献鲜少壮医的相关记载。于是他们从《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等历代官宦著作、地方县志和府志等处,收集整理关于壮医的零星记载;又走遍广西各县市,寻访民间壮医,记录那些“一根针、几根线”就能治病的绝技。 “壮医药的研究工作离开了临床就没有意义。”1985年,黄瑾明率领团队,主持创立了全国首个壮医医疗机构——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黄瑾明亲任门诊部主任,将流传在民间的壮医正式引入了大型医院。然而更艰难的挑战来了,壮医门诊部“无经费、无人员、无场地”。黄瑾明咬着牙,把当时学校门口的“知青米粉店”收回来,刷墙改造成诊室;拉来班秀文等名医义务坐诊,同时从民间抽调4名壮医“以师带徒”。一开始,壮医门诊的病人寥寥无几,转机出现在一场红眼病疫情中。1985年,南宁红眼病肆虐,药店眼药水售罄。黄瑾明想起他的同学柳州市柳江县龙玉乾家族祖传的“药线点灸疗法”——用泡过药的线点灼穴位。他带着团队试治,患者点灸后眼泪直流,像“给眼睛洗澡”,很快痊愈。事后,他们又收集了125例病例资料,整理总结写成论文。壮医门诊从此一炮而红,病人从每天寥寥几人增至三五百人。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一招鲜:让技法“有据可依” 壮医药线点灸的成功让黄瑾明意识到,民间技法要站得住脚,必须过科学关。他专程到柳州住了一个月,回访龙玉乾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过的患者,确认疗效。1985年,他率领团队,在广西中医学院开设《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课程,并亲自授课。黄瑾明全身心投入钻研壮医,取得了一个个亮眼的成绩:1995年,他主持完成了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壮医领域首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证作用规律及疗效原理的研究”。 “不是所有针灸都要‘酸麻胀’。”在研究壮医针灸时,黄瑾明另辟蹊径,他从1985年武鸣县(现武鸣区)马头乡元龙坡出土的西周壮族金属针具中找到历史依据,结合民间疗法,带领团队耗时多年出版了《中国壮医针灸学》,首次将壮医针灸理论化,创立“天阴阳针法”。该针法最大特点是进针时无痛,进针后患者会感到全身温热,冷气从手脚排出。慕名前来的病人一拨接着一拨,其中不乏小病友。 如今,这套技法成了壮医的“金字招牌”。在门诊,20多张病床常年满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肿瘤术后调理等疑难病症,用“壮医药线点灸+针灸+壮药”综合治疗,疗效明显。一位64岁的老人,咳嗽数月,CT检查发现肺部有占位性病变。患者找到了黄瑾明,经三个月治疗后复查,肺部病灶不见了,患者连声夸赞“妙手回春”。
黄瑾明在为患者进行壮医针刺疗法 一生守:让传承生生不息 “壮医要传承下去,得有自己的辨证体系。”今年8月1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黄瑾明如是说。在他的桌上,放着即将出版的《壮医学谷道病辨证论治》,这是他构建的“三道两路”理论体系。壮医认为,人体“谷道、水道、气道”与“龙路、火路”(类似经络)是生命活动的核心,疾病皆因这“三道两路”失调。他要像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那样,为壮医搭建完整的诊疗框架。 这份坚守,早已融入传承的脉络。全国20余个二级传承工作站里,黄瑾明的200多名拜师弟子正带着当地学员实践着黄氏壮医学术思想;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壮医瑾明班”,上百名学生正系统学习他的理论;他编写的《奇难杂症食疗方》等著作,让壮医食疗走进寻常百姓家。
黄瑾明向传承团队传授壮医技法 如今,88岁的黄瑾明仍保持着“工作节奏”:每周出诊,带教弟子,修改书稿。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总是笑着说:“治病是造福人类,哪会累?”
黄瑾明为群众义诊 在黄瑾明看来,壮医从米粉店走入高校课堂,从民间经验变成学科理论远不是终点,“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继续做下去”。 这位与壮医相守一甲子的老者,用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让民族医药的火种,在岁月流转中越烧越旺。
国医大师、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创始人——黄瑾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