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回声报》报道,自去年以来,远程机器人手术接连创造世界首例。中国新一代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打破了美国医疗机器人独占市场的局面。
7月15日,2025年世界机器人手术大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开幕,大会以一台现场直播手术拉开序幕。而特别之处就在于,操控台上的外科医生身处斯特拉斯堡消化系统癌症研究所(Ircad)的大厅,而真正接受手术的患者却远在日本神户,由机器人执行医生的指令,最终手术圆满成功——与过去两年来多次远程手术一样。
世界机器人手术学会(SRS)大会选在斯特拉斯堡召开并非偶然,Ircad是全球机器人手术的权威中心。其创始人兼主席雅克·马雷斯科(Jacques Marescaux)教授早在2001年就完成了世界首例远程手术——著名的“林德伯格手术”。马雷斯科教授当时在纽约远程操控美国医疗机器人,为一名身处斯特拉斯堡的病患切除了胆囊。
01通过5G、WiFi或卫星操控
马雷斯科教授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手术大会上回忆说,当年的林德伯格手术依赖法国电信提供的专用高速线路,“费用极其高昂”,因此无法推广。直到2023年之前,这一实验始终是孤例。
不过,电信技术在最近二十年间突飞猛进,成本大幅下降,机器人技术也日益成熟。如今,机器人的机械臂可以通过5G、WiFi,甚至卫星来操控。电信的瓶颈已经解除,其余部分则与常规的机器人辅助手术无异。唯一的区别是,“外科医生的操控台不再是距离病人五米,而是相隔上千公里。”泌尿外科医生理加斯东(Richard Gaston)解释道。病人身边仍有一支本地团队,以便在必要时协助机器人。
自去年以来,远程手术发展迅速,接连创造世界首例。2024年6月,一名中国外科医生在意大利罗马远程操作,为一名在北京的患者切除了癌变前列腺,这是首例跨洲前列腺切除手术。两个月后,在波尔多举行的欧洲泌尿外科机器人大会上,西班牙医生布雷达(Alberto Breda)在千余名同行面前,实时完成了首例跨洲肾切除手术,为一名在北京住院的患者切除了肾脏肿瘤。24小时后,加斯东又为另一位同样身在中国的患者做了前列腺切除。
这些手术与中国手术机器人公司精锋医疗(Edge Medical)合作完成。而另一家上海微创机器人(MEDBOT)公司的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则在2024年10月完成了世界首例“船上远程手术”。在贝宁科托努港,一名当地患者在中国医疗船上,由远在上海的医生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手术。
▲ 这是3月15日在2025中国医学装备展览会拍摄的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手术机器人演示现场。(新华社图)
马雷斯科教授在斯特拉斯堡世界机器人手术大会上强调:“全球超过50%的人口无法获得安全的手术。对他们来说,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远程手术。”他补充说:“目前只有不到5%的符合条件的中风患者,能接受复杂的神经介入治疗。”
02微创手术的优势
远程手术也具备机器人手术的共同优势:损伤更小,因为操作更精确。“机器人的手臂灵活度超过人手,剪刀和缝合针可以360度运作。”加斯东指出。而且,机器人手术无需大切口,所以是微创:机器人多臂系统的四条纤细机械臂可通过自然通道或仅几毫米的小切口进入体内。
美国几年前就出现新一代“单孔”机器人只需一个切口,直径3到4毫米的四条柔性机械臂及其器械即可伸入并展开。如今这一技术也正在欧洲出现。
借助这些优势和人工智能的加入,机器人手术发展迅速。“未来几年,插入动脉的导管很可能被机器人化。同样,很快增强现实技术会叠加在医生屏幕上,辅助手术。这非常了不起,发展正如火如荼。”加斯东激动地说。
03中国手术机器人带来新希望
报道指出,科技发展不断拓展远程手术的边界。一些机器人如今配备五条机械臂,以便两位外科医生协同操作。而在本次斯特拉斯堡世界机器人手术大会上,还首次展示了“多控制台远程手术”:斯特拉斯堡Ircad与北京的多台操控台,多名外科医生在一名专家指导下共同为两位分别在中国南部和哈萨克斯坦的患者实施前列腺癌手术。而这一世界首例同样来自一家中国手术机器人企业思哲睿(Sagebot)。
报道指出,精锋医疗(Edge Medical)和上海微创机器人(MEDBOT)的手术机器人几个月前已获得欧洲CE认证,可以在欧洲市场销售。而过去三十年占据绝对主导的美国机器人外科先驱——直觉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的“达芬奇”机器人至今未涉足远程手术,原因在于缺乏相关法规。
《回声报》认为,竞争者的加入为手术机器人领域带来了希望:价格下降,远程手术更易普及。“一台多臂机器人约200万欧元,中国机器人只需一半。”加斯东补充说:“在欧洲,意大利和西班牙很可能率先引进。在非洲,摩洛哥需求很大。”与此同时,中国、印度、巴西等国也在努力争当远程手术的中心。接下来的挑战将是为这一实践建立完善的监管和伦理框架。
(欧洲时报/ 原野 编译)
编辑:豆
点在看分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