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6月30日电 题:“把中华良好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新华社记者杨湛菲、郑昕、陈晨
滚滚渭水东去,石鼓山巍然耸立。山脚下,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蕴藏着中华文明暗码。
展厅中,镇院之宝何尊陈列于柜中,古朴典雅、浑厚凝重,腹底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笔墨纪录。解说员滕晓华一如既往为游客认真先容这一镇院之宝。
“天天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各人在一件件青铜瑰宝中,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滕晓华说。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宝鸡市观察,来到博物院观光。伫立于何尊前,总书记久久凝思。
“其时,在何尊旁,总书记同我就‘中国’的概念举行了交换。”回想起其时的情况,滕晓华仍旧印象深刻,“总书记问得很具体、很专业。总书记对青铜器及其文化内在的认识、对文物掩护传承阐释工作的器重、对中华文明的深沉热爱,令我们深深动容。”
藏礼于器,以器述史。
“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辉煌光耀光辉,在天下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观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夸大,要增强青铜器文物的掩护研究和宣传阐释。
“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推进青铜器掩护研究,增强文物宣传阐释。现在,新技能、新质料应用到文物修复工作之中,进步了修复的服从和程度。”博物院文物掩护管理部副主任崔睿华说。
在博物院文物修复室内,修复师们对文物做完根本干净后,再利用环氧树脂胶等新质料正式修复。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技能,可以更好地对文物举行照相建档、信息扫描等。
“客岁,我们和西北大学互助开展青铜器掩护修复项目,对馆藏38件2级及以下病害较为严峻的青铜器文物举行掩护修复。”崔睿华说,本年,博物院正在和陕西省文物掩护研究院开展青铜器修复互助项目,对宝鸡出土的91件青铜器举行修复,继承发掘代价内在。
溯文明之源流,答期间之新问。
观察中,总书记嘱咐各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发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在和精力,宣传好此中蕴含的巨大聪明,从而让各人更加敬服热爱,加强对中华文明的自大感,弘扬爱国主义精力,把中华良好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们由衷感受到总书记的殷切期盼,这鼓励我们进一步做好文物掩护传承、探索文化创新发展。”博物院院长宁亚莹说。
2024年12月尾,颠末数字化、沉醉式技能提拔改造,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根本陈列“青铜铸文明”开放展览,展出文物1100余件。
“好比总书记驻足细看的何尊,借助投影与三维动画技能,青铜纹饰从器身剥离,再旋转、放大,每一道夔龙纹的弯折升沉都显得更加生动。”宁亚莹先容,游客更轻易捕获到丰富的信息,同时低落了明白门槛,得以到场一场可以“闻声”“触摸”“走入”的超过时空文明对话。
观光者可通过视频相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全过程,还可以体验选料、制范、熔铸、脱模等工序,仿佛穿越回三千年前的工匠作坊,亲手铸出属于本身的青铜器。博物院还推出以何尊、鼎、簋等为计划原型,融合了青铜器文物元素的文创产物,着力打造宝鸡青铜器博物院IP。
本年以来,已有天下各地的1300多批次、15万余名中小门生来到这里观光。博物院还筹划与学校联动,面向幼儿园到大学差别年事段人群,推出特色课程。
“我们将以总书记的紧张发言为指引,通过展示、研究、阐释青铜器,让各人更好地相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更好地熟悉我们的汗青、文化和民族精力,为本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鉴戒。”宁亚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