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抢分——中国古代商业和社会治理

[复制链接]
查看780 | 回复0 | 2025-8-7 06: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春秋战国工商食官被打破;中心城市工商业繁荣;

货币多样;实物借贷普遍,出现货币信贷

2.秦汉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促进全国商品流通;

汉武帝收铸币权,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汉朝后,契约应用普遍

西汉时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3.隋唐①商业:城市坊市制;信贷出现“飞钱”;当铺合法化;唐宋契约更普遍

②城市: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位于大运河枢纽的扬州,在唐后期成为十分繁华的商业都市

③货币制度:出现开元通宝钱,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

4.宋元①商业繁荣: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官方设置场进行互市交易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城市发展: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③货币发展: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5.明清①江南工商业集镇涌现;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和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人,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日趋活跃,钱铺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③商帮活跃与兴盛;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原因

1)表现:

城市布局

打破“坊”和“市”的界限,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规模和功能

大城市出现和发展,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国内贸易

商品的种类和总量增加,许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的繁荣

货币

纸币的出现

观念

商人地位提高,社会观念的转变

2)原因:

①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②外因:海外贸易的发展

③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二、社会变化

商品经济影响下的市民阶层

1)市民阶层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加强,使得城市功能区分更加明显,市民阶层壮大。

2)市民消费意识较强:茶坊、酒市、娱乐业等产业繁荣发展。“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涌现,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

3)市民教育观: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传统儒家的四书五经,而是引导子弟相机择业,尤其是鼓励子弟从事见效显著、利润可观的商业活动。

4)市民内部分化: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而言,则可以分为有一定财力,有望因此而提升自己的政治、社会地位的富有市民,以及经济实力有限,只能停留在市民阶层,很难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城市贫民。

宋朝社会新变化

1、原因:①世家大族的衰落;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科举制度的发展;④政府政策的调整(抑商政策松动)。

2、表现:

①门第观念淡化

官方:科举考试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民间: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②社会关系变化

阶层变化:贱民阶层数量减少;奴婢被自由雇佣代替。

人身依附减弱:佃农较少受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国家限制松弛: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百姓迁移等限制更加松弛。

三、社会治理

1.法律儒家化

汉朝引礼入法

法律儒家化的发端。逐渐确立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朝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

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

唐朝礼法合一

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

2.乡约教化

中国古代基层教化

乡约的作用

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在明清时期,乡约成为乡村治理的普遍做法,乡约的内容由政府规定,逐渐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乡教的作用

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朱熹编撰《家礼》和《小学》等儒家通俗读物:作为乡村教育的教材,宣扬儒家的思想,乡村教师具有很高的威望,也具有一定的楷模作用

3.古代的社会救济

1)特点: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即政府为主体, 民间为辅助。

2)内容

政府:政府救济的重点是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民间: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明清时期,社会慈善组织开始兴起。

3)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 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有利于维护统治

TrM1z28K1galaQZg.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

主题

9

回帖

9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5